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吕诺)面临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亟待加强。今天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座谈会上,与会者认为,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对公民的道德要求,青少年在道德建设中应发挥生力军作用,自觉做到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与会者认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除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依靠道德的约束。只有建立生态环境道德规范,在人们心目中形成道德信念,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与会者指出,生态环境道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特别是提高青少年的生态环境道德修养,是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座谈会上,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孙金龙要求各级团组织把切实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学习贯彻《纲要》的重要手段,要组织青少年从身边环保小事做起,把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经常化、日常生活化。要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传播生态环境道德的重要载体。要动员最广大的青少年行动起来,参加林草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环境保护活动,宣传生态环境道德,积极鼓励青少年对周围违背生态环境道德要求的行为进行监督、揭发和抵制,加速生态环境道德的宣传与传播。
座谈会由共青团中央、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主办。有关单位负责人、国内生态伦理学专家、首届“母亲河奖”获得者代表以及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代表等60多人参加了座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