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名不愧小成都”的绵竹市,党政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尊师重教的好传统却代代相传
在绵竹市四大班子中,75%的领导来自教育系统,各乡镇干部一半以上当过教师。也许正因为他们懂得教育,理解教育,所以,绵竹教育才真正成为当地党政切实关注的“心头肉”。
前几年,随着绵竹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多次规划,投资300多万元扩建较为偏僻的紫岩小学,以满足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需要。动工时,又将紧邻的市工商局办公楼已挖好的地基向外推了10米,将校园面积扩大10余亩,使紫岩小学成为绵竹市区内面积最大的小学。为此,市委、市政府多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据统计,从1994年到2000年,绵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达到14850万元,仅巩固“普九”这一块,各级就投入了9670万元;为解决绵竹教师住房问题,1998年以来,绵竹市共计投入5400多万元,为教师建房近120万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1.77%;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4120余万元,对绵竹中学、城北中学、南轩中学等6所高中进行改、扩建,仅高完中就修建综合楼3幢,面积达25000平方米;
为促进绵竹中学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市图书馆迁建到绵竹中学旁,将市体育场、体育馆建在绵竹中学校内,投入200多万元新修体育场,投入900多万元迁建市图书馆。
也许有人会说,舍得投放,是因为有钱。但当地党政领导对教育细致入微的关怀,却不是一个钱字能说得完的。
“重教务必办实事”,是绵竹市九龙镇党委书记徐文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8年5月的一天,徐文金在海拔1400米的红岩村检查工作时,了解到该村九组村民陈显荣的两个孩子因家境贫困辍学在家。见此情景,徐文金当即承诺资助两个孩子继续学习。在徐文金的带动下,镇党委、政府其他11位干部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与本镇的另外11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今天的绵竹,教师工资从未出现过拖欠。而且,1997年县改市后,绵竹自行规定:年终考核达标的学校,可奖励一个月的工资。这个“土”政策,使绵竹教师一年可拿13个月的工资,这在四川全省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党政的大力支持下,绵竹教育行政部门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打造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发展速度加大、势头良好”的崭新局面
面对党政极力创造的这一绝佳环境,绵竹市教育行政部门更是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断加大教育发展的步伐。
绵竹市齐天镇,原有村小9所,在校小学生2000多人。后来,由于农村子女流入城市等原因,学生锐减为1000人左右,有的村小一个班学生仅有10多人,教育资源极大浪费。
1998年,该镇大胆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将幼儿园、小学、中学、成校四校合一,原有的9所村小也合并为5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共享。通过一年的试点,齐天镇等4个乡镇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绵竹市各乡镇全面推行。这是近年来绵竹市推行的重大教改之一。
而此前,绵竹早已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学校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积极稳妥地实施末位淘汰制……
近年来,绵竹市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素质教育实验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中小学继续教育实验区。全国幼儿教育工作会、全省素质教育现场会、全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场会等也相继在绵竹召开,一条条成功的绵竹经验在四川全省迅速传开。
从20世纪80年代德阳市经济实力的最末到如今跻身全省十强,绵竹从发展教育中尝到了甜头
20世纪80年代的绵竹,全市经济实力处于德阳市的最末,被人们戏称为“绵老五”。进入90年代后,绵竹经济却以超常的速度飞速发展,创造了令人称道的“绵竹现象”——从1994年至今,连续6年跻身全省10强县(市)的行列,1999和2000两年,连续排名全省第三。
市长蒋子林说,绵竹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功不可没。
绵竹武都镇地处沿山,条件艰苦,人均收入低。过去的10多年里,该镇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镇、村成校狠抓科技和人才的培养,建立起水果、蔬菜、养殖、粮油4大高产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去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2727元。
绵竹龙蟒集团目前已成为税利近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公司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一方面靠的是从全国引进的高精尖人才,但更多的是地方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普通劳动者。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公民素质大面积提高,也促进了当地市政文明和社会精神面貌的大变化。1983年就在绵竹蹬三轮车的老孔真切地见证了这一变化。他说,以前的绵竹,满街都是坑坑洼洼的,垃圾纸屑遍地,娱乐场所只有城边的详符寺和附近很小的一个公园。如今,街道整洁,平坦,宽广,以前的那个小公园早就翻造一新,详符寺也是几经改造,成为绵竹发展旅游的一大景点。
教育,提升了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