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3月7日电(记者卫铁民王燕萍)简体字、横排版。虽然大陆出版的图书并不符合台湾民众的阅读习惯,但在台湾却拥有着广大的读者群——从学术界人士到专业领域知识菁英,从高校研究生到政府官员。
台北商业技术学院讲师洪祯国称自己读大陆图书已有十多年,每月都会花3万多台币买大陆图书;台湾著名的诚品书店商品采购经理李亚男也是大陆书的“老读者”,家中一半以上的书籍都是大陆出版品;而在台大历史系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陈先生更坦承,他的同学撰写论文时没有不参考阅读大陆相关书籍的。
据台北“问津堂”书店总经理王永介绍,台湾读者喜爱的大陆书籍包括社会科学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经济全球化,以及大陆翻译的一些海外经典作品,而目前最为热门的莫过于与WTO相关的图书。
分析台湾对大陆图书的市场需求,王永说,台湾出版业存在经典作品出版研究太少、古籍整理缺乏、市场过度消费化、书目繁多但类型过于单一等不足,“引进大陆图书正好弥补了台湾出版业本身的不足。”
中原大学教授王晃三对此也持相同观点。他说,大陆书籍之所以吸引台湾读者,价格便宜还是其次,主要是大陆学术研究者众多,人才充分,因而典籍、学术研究著作等比台湾多。以WTO类图书为例,他说,大陆此方面的图书有3700多种,而台湾不到10种,明显不能满足学术界及专业人士所需。
王永分析说,台湾需要大陆出版品的另一个原因是:
经典的寻找。他说,台湾的市场太小,全球学术经典作品的出版往往被高翻译成本、高印刷成本及低市场容量、少量读者所限,加上市场被畅销书占满,经典作品根本没有问世机会。反观大陆,因为市场大,具有多语种翻译人才优势,因而此类书籍多于台湾。
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书籍方面,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天成说,现在台湾整理古籍的成本太高,学术界很少作中文古籍文化的整理研究。同时,由于台湾无法像大陆一样,不断有出土文物作为古籍研究的新依据。如此一来,台湾的研究者势必要参考大陆有关书籍,才不会在研究上落后。
然而,对引进大陆图书一事,台湾却是“官民两样情”。当局以“避免文化冲击、保护本地业者”为由在引进大陆图书上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不开放带来了诸多不便。每学期都会聘请四、五位大陆著名中医教授前来讲座的长庚大学师生对此深有感触。
由于这些教授讲课少不了大陆的相关教科书,可按台湾当局规定一次只能引进五、六套,根本无法应付每年级50名学生的需要。
适应市场的需要,台湾早在10年前便出现了经营大陆图书的书店。此间媒体公布的一项不完全统计表明,台湾大陆书专卖店现至少有15家。若以每家每月100万元台币营业额计,每年总额为1.8亿元,今年可望达到2至3亿元。“积极的学术研究者莫不常常逛大陆图书店,这已成为台湾文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前不久,经营大陆图书的“问津堂”引进的上千册大陆书籍被台湾海关滞留,造成书店大陆书籍断档。其他3家从大陆引进书籍的书局也遭遇相同命运。
在“问津堂”,记者看到,许多读者是专门来买大陆书籍的,有的读者从淡水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空手而归。
对此,台湾各界人士呼吁,只要看一看申请引进的图书,就知其根本与所谓的“安全”无关,限制大陆图书来台不利于台湾学术发展,当局不应坐视市场需要不管,应以开放的做法修改不合时宜的法规,让大陆图书公开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