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以创造民族新文化为己任
2002-05-04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郑师渠

字体大小:

  学习江泽民总书记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振奋,备受鼓舞。江泽民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所作的科学而系统的阐述,本身就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它昭示我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正步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正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厚望,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出了五点希望,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其中第三点是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以发展民族新文化为己任,提出了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民族新文化应当遵循的思想原则。

  文化自觉是历史的概念,它需要与时俱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这显然是与毛泽东同志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有新的创意:其一,传统文化不仅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二者的区分因时而异,并非一成不变,化腐朽为神奇,更为其中应有之义,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应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就更加科学。结合时代精神,就是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说,是否符合或有利于“三个代表”,应成为我们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尺度。其二,江泽民总书记说“要拓展眼光,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里强调的不仅是积极吸收,而且强调在做这一切时,还需要“拓展眼光”,其内涵一是要充分了解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才谈得上积极吸收;二是对本国自身的发展需求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足够的急迫感和内驱力。可见在积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问题上,“要拓展眼光”的提法更具现代意义和开拓意识。其三,强调融汇中外文化,最终发展的新文化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与时俱进,从内涵上明确了新文化的性质。

  江泽民总书记的上述思想,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代表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要不辜负江泽民总书记的希望,要将五点要求作为整体来遵循,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中国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要继承发展中国文化,首先就要了解熟悉中国文化。我们党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学习历史,不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要提高中国历史的素养,而且有关部门应当有切实措施,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重视历史学习的指示。

  第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是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前提。所以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可能走出国门,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第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为主攻方向,以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即结合时代的精神去实现对中国固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民族新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南开学习江总书记人民大学讲话
· 人民大学法学院庆祝成立55周年
· 不负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大学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
· 采取切实措施落实讲话精神
· 加强学风建设 树立精品意识
· 瞄准重大课题开展理论研究
· 不辱使命,无愧“人师”称号
· 各高校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人大讲话精神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