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教育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经过深入思考和广泛调研,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今后五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蓝图进行了总体规划。这个计划,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2003年12月30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后,在广泛征求中央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中央和人民团体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今年3月3日由国务院正式批转。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充分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信心和务实精神,将成为今后五年全国教育工作总体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计划,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是需要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一、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宏观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综观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战略性举措,不同发展水平之间人力资源竞争空前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差距、科技差距、知识差距、教育差距仍在不断地扩大。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党的十六大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将显著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对于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知识经济,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就必须极大地增强科技和教育的推动作用,极大地加快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人才竞争优势。这就要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真正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重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人才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世纪之交,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进入了国际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阶段。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年提高,办学条件、效益和质量有所提高,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教育决策,其中,经上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五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为世纪之交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跨世纪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
但是,我国毕竟是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手段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拉大的危险,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尚未形成,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说,从国际竞争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需要来看,我国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一轮《行动计划》就是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调研、起草和制定的。
二、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从现在起到2020年,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大局意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这些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制定和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放在一起统筹协调。这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的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90年代中期的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教育事业都及时抓住了历史机遇,取得了多次跨越式发展。再到今天的人才强国战略,表明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与时俱进,产生了又一次重要的飞跃,同时,也表明发展观与人才观始终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必将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国的教育事业又将面临着新的一次重要机遇,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遇,再上一个台阶。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到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此,我国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负起更大责任。与以往相比,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将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而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就是政府对社会公益性事业进行财政支持,其水平随着综合国力和财政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建立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
依据我国的宪法和教育法律,教育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然是公共财政主要的支出领域。也就是说,教育财政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把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作为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重点。制定和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体现了新一届政府把教育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增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和支持教育事业的法定责任,进而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通过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大胆探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开辟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克服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创新;要抓住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汲取国外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竞争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在发展、改革和开放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新一轮《行动计划》是教育系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的智慧结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施工蓝图;是在成功实施国务院1999年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上实现教育新跨越的行动方略。
三、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行动计划》是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文件,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教育系统提出的三大历史性任务。其核心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项任务”和“八字方针”。
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突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面旗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就是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就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就是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知识贡献。实事求是地说,三大历史性任务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在近五年中不可能全部实现,但是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这是贯穿于新一轮《行动计划》的一条主线。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第一轮《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深化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改革促发展,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行动计划的做法非常切合我国教育工作的实际,重在具体行动和专项措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新一轮《行动计划》分为十四部分五十条,确定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两大战略重点,除继续执行第一轮行动计划后续项目外,准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等六项重大工程,同时,还提出了“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及“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等六个重要举措。
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必将进一步统一教育系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工作部署的认识,振奋广大教职员工和干部的奋斗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扎扎实实落实《行动计划》,并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要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新的更高的需求,及时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教育事业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再上新的台阶。
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共同行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本地振兴教育事业、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学校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要坚持集成、凝炼、创新和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们要在政府增大教育投入的同时,继续开拓多渠道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各界对教育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参与和帮助,以共同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的培养,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相关链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