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高峰论坛上,主持人张亚哲提醒发言嘉宾,在讲话的时候,不要首先称赞地方领导,说我们市长很重视、市委书记很重视、教育局长很重视。张亚哲说:“他们是不是重视和今天的话题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个民间平台。”
但主持人错了。发生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的故事已经生动地体现了领导的重要性,他们的一句话甚至就能左右一场改革的生死。“如果县委书记要求你别这么改了,那你还敢不敢继续?”一名县教育局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没有英雄的引领,教改更加难以实施
山东省招远市在1987年开始了中考分指标的探索。1997年,该市将中考招生指标100%分到初中学校,不设最低分数线。至今,这项旨在为学生减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还在持续。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一句话,这项改革可能早已夭折。
据一位采访过招远教育改革的记者透露,1997年,招远市一位领导找当时的教育局长王茂太谈话,语气强硬,要求他把中考分指标的制度改回去。王局长不紧不慢地从容回答:“改不回去了。”为什么?“李岚清说了,招远是全国素质教育的源头,要在全国推广我们的做法,你说,怎么能改回去?”
孙宝建由一名教师成长为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见证并参与了这项改革的全过程。他说:“20多年来,我们坚持得比较辛苦。”在论坛上,他由衷地向老领导王茂太表达了敬意。“如果不是当时我们局的主要领导具有教育家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念,对教育规律的执著把握,肯定坚持不下来。”他说,“如果在招远非要找一个教育家的话,我想王局长是当之无愧的。”
“压力没法想象。”在同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及1997年的那次大胆举动所引发的后果时,孙宝建说,王茂太有两次差点被罢免教育局长一职,还要承受来自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压力——连续几年,他们在两会时提交的建议和提案,大都把批评和质疑的矛头指向教育局。
王茂太成功利用了这种机会,把向代表委员的解释变成了中考改革的宣传。孙宝建说,是他在前面拽着大家往前走。
孙副局长接待过众多的来访同行。面对他们的称赞和向往,孙宝建总要泼上一盆凉水:“估计你们回去后做不到。你这个局长把制度一改,出来铺天盖地的问题,大家都会来找你、找领导。”
今年上半年,一位省领导到招远考察教育工作,孙宝建汇报说,招远经验当年那么做,有勇气能成功,现在就是教育局长们有勇气,也很难做到,“光一个上访就要了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推出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是为了发现、推广和鼓励教育改革者的实践。在我国大体相同的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当中,总有一些地方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在这些变革的背后,都不难发现教育家的身影,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教育家精神是这种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能够做到爱教育、懂教育这两条的人,差不多就接近教育家的概念了。
梳理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改革案例,人们都会发现王茂太似的核心人物的存在。没有他们的坚守,改革的设想就会化为泡影。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永平所言应该不是恭维领导,他说,盘锦市教育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有一个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当局长,他始终坚持教育要有继承、有改革、有发扬,特别倡导教育的事要稳当一点,安定一点,安静一点。“我们这十多年来确实在稳稳当当做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最大限度地杜绝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
这些教育局长,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眼里,相当于英雄人物。他说,教育还是需要英雄的,无论是在一个区域、在一个学校还是在一个课堂,“没有英雄的引领,我相信教育改革就会更加难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