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2010年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成效显著
2011-03-01    教育部

字体大小:

   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力推动落实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学生资助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一、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1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部委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部署,不断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2010年,国家研究出台了四项新的资助政策。

  ——建立了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20%,平均资助标准为年生均1500元。普通高中国家资助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本健全从小学至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进一步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从2009年秋季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惠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吸引更多学生和社会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从2010年秋季开始,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年生均补助标准小学由500元提高到750元,初中由750元提高到1000元,进一步减轻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经济负担,也帮助这些寄宿生改善了营养状况。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新成效

  ——国家助学贷款突破“双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成“主角”。2010年年度国家助学贷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100万人和1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10年国家助学贷款获得贷款学生人数达到113.84万人,较2009年增长11.6%;新增贷款金额114.89亿元,较2009年增长32%。其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已成为地方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主要模式。2010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人数占当年全部贷款人数的70.8%,贷款金额占当年全部贷款金额的65.7%。

  ——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36157名毕业生获得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补偿和代偿金额为5.55亿元;中央部门高校共有10650名毕业生获得了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金额为6542万元。

  ——高校国家奖助学金政策顺利实施。2010年,国家奖助学金共奖励资助全国高校学生499万人次,国家财政共投入14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6.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54.7亿元。

  ——高校新生“绿色通道”制度落实到位。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新生为60.9万人,占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38.8%,占报到新生总数的9.7%。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已建立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杜绝因贫失学
·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散发材料:成都综合职业学校学生发言稿
· 贵州省做实做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 西南大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介绍
·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材料:国家开发银行助贫困生圆大学梦
·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介绍2011年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
· 2011年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成效显著
· 北交大为贫困新生投保平安险
· 袁贵仁:竭力解决困难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 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