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1
未来的教育
时间:2017年3月23日下午1时30分至3时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东屿宴会大厅A
主持人: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新闻主播吴小莉
嘉宾:
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校长 Shun KORENAGA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刘良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 李剑阁
韩国首尔传媒大学校长 朴承哲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主要观点:
在线教育虽然发展迅猛,但课堂教育、面对面教学仍很重要。
未来大学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和教育国际化。
教育要进行三个根本改变:一是从传播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二是从专才到复合型人才转变;三是从专业教育向全人教育转变。
网络教育对课堂教育是一种补充,不是颠覆。网络与课堂教育最终应与社会就业教育充分融合。
大学培养的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大师,不同的人有不同选择。大学要为每个人创造条件,供其选择。
概要:
教育的新特征
刘良表示,投资一般是以能够带来最大经济产出为目标,但在教育领域,则应首先投资于基础教育,其次是根据发展重点,选择发展项目,培育创新型人才。教育要先行,人才是关键。
李剑阁认为,以色列的创新基因,就是喜欢提问,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以色列有一个词Chutzpah,意思是不讲情面、无所畏惧。我们应该吸收这种精神。
邱勇表示,未来大学要具备新的特征,即开放性。经济在全球化,教育则是国际化,尤其是大学。清华大学牵头15所亚洲优秀大学,计划在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亚洲大学联盟,探讨亚洲共同价值,提升亚洲大学的全球话语权。高等教育不应只有一种声音,东方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传承和珍惜的内容。
教育的“变”与“不变”
Shun KORENAGA表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虽然在线教育和数码教育发展迅猛,重要性也日益提升,但课堂教育、面对面教学仍很重要,互动性是其核心,由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刘良表示,未来,课堂教学仍是主要模式,关键是怎么教和怎么延伸课堂教学。教育要进行三个根本改变:一是从传播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帮助学生准备好适应和参与千变万化的世界的能力;二是从专才到复合型人才转变;三是从专业教育向全人教育转变,培养人格魅力,造就健全人格,而这应该体现在课堂和非课堂所有教育之中。
李剑阁认为,改革不是一下子颠覆原来的课堂,所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既是专才,又是通才,又能适应变化。
朴承哲表示,我们应该加强研讨,进行项目式学习、活动式教学,但课本不会消失。未来,会有更多的个性化、定制化授课。
邱勇表示,虽然大学校长都忙于人事、科研、行政等综合改革事务,但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教育过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二是要把培养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融合到一起,三位一体,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价值观塑造。未来的毕业生,能否
为社会做出贡献,关键在于此。教师最大的功能是言传身教,身教的功能永远也取代不了。
网络教育不会颠覆课堂教育
刘良认为,网络教育对课堂教育是一种补充,不是颠覆。因此,在教育中要增加互动、重视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应该把课堂教育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毕业生工作的机构,让社会和企业家参与到培育的过程中。网络与课堂教育最终应与社会就业教育充分融合。
刘良表示,教育就是要考虑未来,教育要有前瞻性,教育者要敢于去想、敢于探索,包括中医药方面的教育。
朴承哲认为,将来的学生很可能不用再去学校上学,在家进行网上学习,再到学校考试。未来10年,韩国50%的工种可能会消失,其他国家也会发生这种新的变化,因此要采用新方法,做好准备,迎接新的社会和新的教育方式。另外,以媒体为中心的行业,像戏剧、电影业、宣传、广告,即文化行业,是不能够被机器人所取代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越强大,就会越强大。全球文化市场的35%由美国占据,而中国在全球占比只有12%。因此要加强文化市场和文化领域活动,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创新与亚洲灌输式教育
李剑阁表示,创新应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基础研究与创新并不相悖,基础研究与产学研的一体化也不矛盾。
刘良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大师,不同的人有不同选择。因此,大学要为每个人创造条件,给他们各种选择。在大学教育的创新中,研究要创新,教学内容要创新,管理制度更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