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在资金筹措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我国高校应适应现实的要求,通过成立校友会、建立专门的筹资机构和不断学习与研究筹资的技巧,积极做好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工作。
高校办学活动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高校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资金的多少并不是高校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高校办学资金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事实上,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经费不足中找到原因,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哪些大学得到最大数量的金钱,就将有助于决定哪所大学拥有十年或二十年的发展优势"。研究表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高校依赖单一的政府拨款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单一的资金来源不仅不能使高校及时地反映社会其它各方面对高校的要求,而且资金的短缺也不能满足高校对经费不断增长的需要,因而,高校要求得更大的发展,在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高校办学支持的同时,更需要主动地向社会筹措办学资金,美国高校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是有很大启示的。
在美国,从由社会人士自发捐资兴建的被称为"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始,美国人民捐资办大学所体现的"哈佛精神"一直发扬到现在,社会集资办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1890年那鲁大学创设了第一个校友基金会,于是大学设立基金会向外界筹资就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后来成立的公益性的慈善基金会如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逐渐成为大学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在美国的高校,不仅有日常性的年度筹资活动,还有为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巨额筹资运动。近年来,开展大规模筹资运动的学校越来越多,各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筹集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据统计,1974--1979大致有9%的公立学校和37%的私立学校进行筹资运动,而1979--1984年的统计表明,公立学校的比例上升为18%,私立学校虽然保持37%不变,但筹资数量却越来越大,许多学校的年度筹资就超过了1亿美元,似乎少于1亿美元的筹资目标有失学校身份。如在1991--1992年度筹资超过1亿美元的大学就有16所,其中前五名为:哈佛大学(2.1亿美元)、斯坦福大学(1.9亿美元)、康乃尔大学(1.8亿美元)、宾夕法尼亚大学(1.6亿美元)、那鲁大学(1.4亿美元)。在学校的筹资运动中,许多学校提出了超过1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筹资目标。提出筹资超过10亿美元最早的大学是斯坦福大学,它们于1987年2月1日提出了筹资11亿美元的5年的筹资运动(这一目标在1991年6月以筹集12.7亿美元提前实现)。随后又有许多学校加入了"十亿美元俱乐部",波士顿大学和纽约大学在198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在1989年提出10亿美元的计划,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在1990年分别提出了目标为11.5亿和12.5亿美元的5年筹资计划,密西根大学和那鲁大学也于1992年提出了10亿和15亿美元的计划,哈佛大学1994年更是提出了一个25亿美元的筹资目标。其它的学校如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也都提出了十亿美元的筹资活动,因而90年代被称为"十亿美元的十年"。
据1992年的统计,美国高校所筹集的资金中仅捐赠数超过6500万美元的学校就有187所,下表列出了其中14所超过10亿美元的大学。
表一:美国接受捐赠超过10亿美元的学校(单位:亿美元,以1992年价格计算)
哈佛大学 51.2 马萨诸塞技术学院 15.9
德克萨斯大学(体系) 36.6 华盛顿大学 15.3
普林斯顿大学 30.0 德克萨斯州机械大学 14.8
耶鲁大学 28.3 赖斯大学 12.5
斯坦福大学 24.3 西北大学 12.0
哥伦比亚大学 16.8 芝加哥大学 11.5
埃默里大学 16.6 康乃尔大学 10.8
在我国,社会捐资办学也有优良的传统,如从盛宣怀倡导捐集创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现在的天津大学)开始,到后来的张謇创办南通学院、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李嘉诚创办汕头大学等,都为捐资办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而从高校筹资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这不仅表现在高校筹措资金数量的差距上,更主要表现在人们筹资的观念和筹资制度的保障上。在美国,人们不仅有捐资兴学的传统,而且政策上的优惠也是对高校筹资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我们知道,美国的税种名目繁多,如个人收入税、房地产税、购物税、遗产税等,并且法律对纳税有严密的规定,人们也有很强的纳税意识,同时,法律也鼓励人们对教育事业或其它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或成立各种非营利的基金会,规定对这部分资金实行减免税政策,因而,筹集资金不仅成为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且对捐助人而言,捐助有时还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财方式。有时政府还采取对学校的筹款按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的政策,这不仅分担了政府的义务,而且通常对于捐资者和大学筹集活动有一种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虽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优惠政策与法律保障,但借鉴国外许多高校筹措资金的做法,我们认为,高校在筹资活动中应该做好:
1.成立校友会,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学校的历届毕业生走上社会,他们的工作成就不仅是学校水平和声誉的重要体现,而且校友本身就是学校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校友对母校通常都有一种浓厚的感情,因而,有人将大学称为是一种世俗化的教会,甚至有人认为"母校似乎将成为美国后代的主要教会"(7)。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校友会都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建立着校友的档案和跟踪联系制度,并定期发送校刊、召开座谈会等。成立校友会既可以联络校友的感情、加强校友的交流和提高学校的质量与声誉,同时还是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从有关统计上看,校友在学校筹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从美国高校1991一1992接受捐助的来源构成中很明显地反映出来:
表二:美国高校1991--1992接受捐助的来源构成资料来源: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lmanac of Higher Education:1994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P67.2.建立专门的筹资机构。在美国,大学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筹资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的筹资活动,以使学校的筹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开展。美国许多大学都建立了由副校长负责的学校发展部,做为学校专门的筹集资金的机构,发展部有若干名全日制工作人员和一些志愿人员组成,下设有企业筹资处、基金会筹资处和个人筹资处,在管理上将实行将筹资的总目标分解到各个院系的做法,并根据其完成情况作为分配学校资金的依据。研究表明,在机构设置上,分散的组织更能提高学校的筹集效果,也就是说,将机构分散给各学院或部门的办法比学校集中管理更为有效,因为分散的筹资机构在不需要增加大多专职人员和费用的情况下就能很快地扩展他们的人员与活动。
3.学习和研究筹资的技巧。高校的筹资活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活动,它需要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和方式,科学筹集自己所需要的资金,其实筹集资金也是一门学问,虽然筹资并不是一门"学科",也没有建立综合的和重要的"资金筹集理论",但它已是"科学和艺术的绪合",在美国,筹集办学资金已成为公认的一种专业活动,它们在筹集资金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如何建立信用、如何选择筹资运作的模式、如何确定筹资战略、如何使用筹资专家等,研究涉及公共关系学、营销学、新闻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如何筹集资金几乎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认真分析资金来源的结构、各来源渠道的性质、增减变化以及各筹集方式的成本费用等,争取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最大的可供使用的资金。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高校的筹资活动对高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高校而言,这不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有时是高校生存所必备的条件。筹措的资金从开始的主要用于基建及特定的目的,逐渐发展成为高校日常预算的一部分,而且,筹资的多少已不仅仅是钱的多少的问题,它正成为评价校长业绩的重要指标,成为学校知名度和声望的重要体现,甚至已成为学校水平的象征。每个大学都想在筹集资金的数字上战胜自己的同行,尽管仅仅重视一定时间内搞到一定数量的钱也许会对学校的长期发展不利,但似乎金钱的实际应用已经不再是重要方面,大学筹资已经从实际的需要演变成为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那鲁大学的一位副校长的话也许正表明了这种冲动,"如果从现在(指1989,笔者注)到大学建校300周年(指2001,笔者注)时不能筹集到20亿美元,这里的人将会很担忧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认为,积极开展学校的资金筹措活动是当今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高校应适应形势的需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做好资金的筹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