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早开的花朵”挑战迟到的性教育
2001-12-12    本报记者 翟帆

字体大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大大提前,有资料表明,目前小学五、六年级30%的男孩和女孩有了性成熟的标志。初中一、二年级是青少年成熟的高峰,在家长、教师还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已经在向成年过渡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进入,无疑增加了青少年抵抗各种诱惑的难度。青少年成长之猛,社会发展之快,令原本有限的青春期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青春期的性教育,不仅仅指性生理、性心理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人格教育,包括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以及具体的行为指导。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传授给青少年大量的性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正确的性态度和正确的性行为,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家校相互推委 教育姗姗来迟

  青春期教育事关青少年一生的健康成长,本应成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在现实中,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成年人往往对青春期教育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据深圳市的一项调查,该市中学生中67.7%的女生和58.7%的男生在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时毫无心理准备、无人指导,46.8%的女生初潮时感到恐慌。回避的结果只能是加大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从非科学渠道获取性知识,甚至进行错误的体验,酿成终身无法补救的遗憾。

  不久前,北京一起官司被炒得沸沸扬扬——因儿子早恋辍学,母亲状告对方家长。这起全国首例“早恋官司”,虽然最终以男孩母亲缺乏证据被驳回起诉而结束,但它留给人们的思索却远没有结束。这位母亲苦心营造的“真空教育”,终于在儿子的早熟和叛逆中被彻底打碎了。由此我们看到,家庭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缺失。

  据一项统计调查,大部分家长承认性知识是一门学问,应该去学习,但能积极主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家长只占7.05%,多数家长羞于启齿,与孩子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教育方法缺乏,甚至教育思想错误。调查还显示,家长多指望学校来开启青少年性知识的大门,认为学校应该主动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家长把敏感话题的教育让给了学校,学校怎么做呢?面对来自社会各种渠道“性”信息的冲击,学校显得无能为力。

  我国目前学校开展青春期教育普遍时间较晚,很多学校安排在初中二年级或初中三年级,没有能够与当今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现状同步,所开展的青春期教育基本属于补漏洞式教育,缺少超前意识。许多学校认识不统一,认为青春期教育可有可无,或者推委责任,认为青春期不好教育,应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也有的学校虽然很想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教育,但却苦于没有理想的教材,教育缺少科学性。

  另外,教师对授课时机、授课内容的度和量也感到很难把握,没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

  青春不可重来 教育必须科学

  青春发育不能等待,青春期教育必须适时;青春经历不可重复,青春期教育必须科学。青春期教育的缺失和失误,将在青少年成长史中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闵乐夫在对比了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青春期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后,对学校青春期教育提出如下观点:

  必须赋予青春期教育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的独特性是由它所包括的教育对象、教育功能以及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决定的。虽然学校的许多课程如人口教育、生理卫生、思想政治等课程都会在某些方面涉及到青春期教育,但没有一门课程能够系统、全面达到青春期教育的性健康目标。设置青春期教育课程,可以系统、全面地解决青少年成长中与性有关的问题,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现代学校教育缺少了青春期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青春期教育的内容、目标及功能应该综合设置,突出阶段性。综合性特点是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它摒弃了以知识系统性为中心组织学习的方式,改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组织学习,体现出对人的发展的尊重。由于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性教育,青春期教育是在性发育的特殊时期,与幼儿性教育和成年人性教育相互衔接,因此它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都应是阶段性和过渡性的。

  青春期教育的教法需要改革,加强实效性,学了就能用,是青春期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走进青春期教育课堂的学生,对于“性”有着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他们期待的是解惑和印证已知,不能满足学生这种实践性需求的青春期教育,就不能称为成功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聂振伟则强调,家庭青春期教育同样需要科学化。当代的青少年家长大多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青春期,同样没有接受过正确的青春期教育,因此家长急需补上这一课,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关心孩子的青春期健康,教授给他们科学的性知识,等于给了孩子健康的一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农村教育要富民
· 教育论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
· 53万娃网上听课 天津农村教育全国领先
· 广州教育管理实现电子化
· 给未来建一个支点
· 重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
· 中国海大:借助网络推进思政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