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切莫热"文体"冷"科技"”
2004-01-05    记者 孙军

字体大小:

    记者近日从青岛市少儿中心了解到,近年来该中心已经为4万余名少年儿童提供了校外学习的机会。从该中心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情况看,学生的校外教育存在明显的“文体热”、“科技冷”现象,家长均希望将来孩子成为歌星、体育明星等,而对把孩子培养成为“科学家”则持冷漠态度,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

  据了解,青岛市少儿中心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习班的报名热闹非凡,每年都有大约6000多人次报名参加,其中舞蹈类和美术类每年就分别招收1700多人次,二者合计约3500人次,占总人数的54.7%。而报名参加电脑、无线电、航模等科技类学习的每年只有200多人,有的班竟因报名人数太少而停办。据介绍,该中心近年组织中小学在国际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个人名次或优秀奖的共177人次,其中文艺类139人次,占总数的78.5%;体育类33人次,占18.7%;而科技类只有5人次,仅占2.8%。中小学生参加计算机编程、程控机器人、程控模型、无线电制作、无线电通讯等竞赛的更是寥寥无几,少年儿童拥有个人专利的也偏少。

  “文体热”而“科技冷”,文艺类成果“丰收”而科技类“歉收”,这种现象表明: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明显失衡。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媒体对歌坛、影坛、体坛明星的大力追捧,对少年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示范作用;二是文体类活动对场所要求不高,教室、操场都可以利用,甚至家庭都可以成为琴棋书画的学习场所,而科技类活动场所则要具备一定的规模,需要不菲的场地投资和设备投资;三是各高校在招生时都十分重视招收一定比例的文艺、体育特长生,各省也有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对通过文艺、体育级别考试或取得大赛名次的学生实行高考加分,这对形成“文艺体育热”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科技类活动目前却没有相应的等级考试和加分政策,即使在全国或省市比赛中取得名次,也不能得到加分的待遇。

  科技类活动学生报名情况相对冷清的现象,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科普设施建设和群众性科技活动相对滞后。以青岛市为例,1997年,该市投资数百万元建成的少儿中心科技宫对外开放,大部分仪器、设备比较先进,2002年又投资600万元加以扩充,但对青岛市100余万名在校中小学生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需求。

  但是,从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看,青岛市拥有水族馆、天文台、青岛博物馆、海军博物馆、会展中心、海尔科技馆等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源。如果能调动这些单位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为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活动服务,那将会对改变校外科技活动“短腿”的局面大有裨益。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每年一度的“国际家电博览会”,汇集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最新家电、电子、信息产品,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电子科技发明大世界”,也是十分难得的教育资源。因此,记者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这方面的统筹力度,把青少年科普活动真正抓起来。

  要改变“文体热”而“科技冷”的不均衡局面,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力量比较强,许多科技人员对开展少年儿童科技活动非常关心,愿意提供义务服务,这是一支难能可贵的重要力量。记者建议有关部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他们为开展儿童少年科技活动服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体系
· 海淀中小学增设法律教师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农村教育要富民
· 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教育论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
· 53万娃网上听课 天津农村教育全国领先
· 广州教育管理实现电子化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