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 就业新闻
如何渡过最难就业季?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与转型
2013-07-02    中国教育网

字体大小:

“他们”如何渡过最难就业季?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求与转型

  7月,毕业季。

  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纷纷收拾行囊,告别舍友,迈出了初涉社会的第一步。然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因遭遇到“史上最难就业季”,截至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99万人,当这批社会新鲜人满怀期待涌向社会之际,等待他们的却是“人增”、“岗减”、“薪降”的残酷境遇。

  相较“211”、“985”和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占中国高校总量80%的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中的“他们”,在这场就业季中更值得关注。

  6月30日,21世纪教育沙龙邀请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普通高校就业办相关负责人以及一位正在艰难求职中的大四毕业生,一同讨论“他们”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以及高校、学生、社会如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主动转变。

  夹缝中生存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像我们这种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在夹缝中生存。”

  王嘉宾,毕业于一家二本院校--重庆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他,目前仍在艰难求职中。梦想成为记者的王嘉宾,在谈及自己此前一年多的求职经历时,情绪颇为激动:

  他曾经到家乡河北的一个地级市的电视台求职,电视台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直接告诉他“你市里有关系吗,有关系可以找一下,没有关系,就交五千块来实习,不能保证实习期结束能留在台里。”

  王嘉宾坦承,自己来自普通家庭,没有财力去支持这个不能给他任何承诺的实习机会,“这次实习对我来造成的伤害,比以后的求职还要大”。

  此后,他又经历过沦为“炮灰”的国考以及中国银行、中国人寿、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的招聘,结果无一例外,都被用人单位给拒了。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梦想对于我们太奢侈,现在最反感的词汇就有一个梦想,因为它是一个骗子。”王嘉宾哽咽地说,“我想让更多人听听我们普通院校二本、三本院校还有高职高专同学真实的心声”。

  “史上最难就业季”699万庞大群体中,王嘉宾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牵头进行的一项国家级课题“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供求状况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显示,目前我国“985”与“211”大学有100所左右,占高校总数的4%;其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老本科院校近400所,占高校总数的16%;另有600多所举办历史不长的新建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26%;其他1200多所为高职高专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4%。

  也就是说,像王嘉宾这样毕业于不起眼的高等学校的学生,因学校、专业而在求职就业中屡屡受挫,他们人数庞大、面目模糊却真实影响着高校“就业率”的波动。

  另一份数据调查则显示,截止到2013年4月10日,2013年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最难就业季"说法有些夸张 就业稳定
· 别让“坑人”专业毁青年人的梦
· 陈安:最难就业季原因与对策分析
· 职校生“逆袭”最难就业季
· 人社部:史上最难就业季或再持续五年
· 追问“最难就业季” 是否名副其实?
· 高校出“组合拳”积极应对“最难就业季”
· 中国大学生遭遇"最难就业季":机会公平最重要
· 三大“就业门槛”加剧“史上最难就业季”
· 教育部回应最难就业季:努力不降低学生就业率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