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高师教育
教师评价与学术道德建设
2003-02-24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济顺

字体大小: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建党治国的伟大目标。在学术道德的意义上,只有达到“大师风范”才能符合这个目标要求。为人敬仰的学术大师们为我们树立了学术道德的典范,他们把人生最重要的道德实践体现在治学态度上,把对学术的追求作为自己的毕生理想,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有一种献身学术的人文情怀。它超越了一般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生活境遇、职位升迁等为转移。

  大师风范是学术道德的理想境界,也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标杆和旗帜。尽管在教师中间,能够成就大师者寥若晨星,但教师评价的价值引导却不容置疑地应当朝着这一方向,开辟一条通向理想境界之路。将大师的学术道德精神注入教师评价体系,是高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这正显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三、培养优良学术道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有了“大师风范”的引领,教师评价的主流价值导向不难确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令人担忧的学术道德现状,通过怎样的努力,纠正教师评价的导向偏误,使高校的学术道德状况逐步改善,一步步接近理想目标?已经有些高校,如北京大学,采取了切实措施;不少院士、教授、学者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良策。得之启发,我想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作一些补充。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确立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治本之策。学术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水准的提高,最根本的要依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律。要用各种形式引导教师思考和回答“什么是学术”、“为什么而学术”这些与人生观、道德观相关的大问题,走近道德自律的“自由王国”。当高校教师能够摆脱名利束缚,驰骋在学术领域的时候,他们也一定能够自觉担负起学术道德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做出了先导和示范,他们应当得到更多的实质的支持。

  确立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主体地位,决不意味着可以任其自然,无为而治,相反,高校党组织要立足主动建设,把它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

  首先要从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做起。对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诚信”二字,其操作的层面就是遵守学术规范、严格学术纪律。这也是教师评价的基本面,是教师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教师连基本的诚信标准都无法达到,我们就有理由对这个教师的上岗资格提出质疑。但在现实中,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人人都会赞同在教师评价中需要有一个“诚信”的道德标准,但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这里既有法纪条文不够完善、操作程序不够明确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更有执纪太软、执法不严的问题。涉及到违规违纪教师的处理,固然比学生处理更加复杂,不能草率从事,但是,如果我们对学术造假等违纪行为都心慈手软的话,那么,学术道德的底线就会失守,教师的道德形象必然受损,主体地位则无从谈起。

  重建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是确立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主体地位的思想、心理基础。为此,我们在承认教师评价中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的现实合理性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等超越性的价值取向,变“物化”为“人化”。当务之急是要改革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建立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使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职称排队”中逐步丧失作为学术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学术理想,沦为职称的奴隶。因为职称只是对教师的一种学术评价,是一个学术水平的职衔,并没有责任、承诺的含义。况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非学术因素大量涌入,特别是评定名额限制和论资排辈,大大降低了职称的学术含量,大大张扬了享受待遇的意义。而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与职称评定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就在于突出了不同教师职务的不同责任,并把教师的履职承诺作为聘任制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一项很好的制度规定,把对教师的学术评价、道德评价统一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从而强化了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当然,重建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还需要采取许多措施。比如,尝试实行“终身教授”制度,充分尊重学术创造的规律,让处在学术上升期、高峰期、平稳期和衰减期的优秀教授都能安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术发展作长期的积累。这一方面的制度和措施,都是同教师的角色认同相联系的。

  确立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还必须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氛围。高校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学术文化个性。虽然学术的本质是相同的,但是,表现在各个学校的学术文化却千姿百态,各有特色,比如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其基本意义都是求学术精神之宽容和厚实,然两者所表现的学术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考虑建设校园的学术环境时,首先注意的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学术文化,而是具体到本学校所拥有的那一方天地。要在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的学术文化传统上先做文章,做大文章。而这篇文章只有本校的教师才能做得精彩。对学术文化环境的认同也因此增强。在高扬个性的同时,高校学术文化环境建设中还有不少共性问题不容忽视。比如,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学术批评;又如,允许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还如,促进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为那些长期坐“冷板凳”,在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或为攻克世界性难题而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教师创造一种环境,给予支持和激励?虽然这在教师中只是凤毛麟角,但在充满各种诱惑的今天,如果他们能够在校园里找到一张属于自己的“平静的书桌”,那么,高校的学术文化环境就能孕育出新时代的学术大师来。

  江泽民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引用古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来语重心长地嘱咐青年大学生:“认知只有赋之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学术道德建设也是这样。这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我们必须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科技委发出倡议呼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 首都女教授倡议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
· 北京大学:建设学术道德“法庭”
· 谈创新体系下的高等师范教育
· 东南大学:出台教师学术道德自律准则
· 学术研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治理学术腐败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