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教育部:整治网络低俗之风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2009-01-19  新华网  吴晶

字体大小: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记者吴晶)在近日开展的“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教育部加强校园网和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大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加强上网教育和引导,为近1亿学生网民打好抵制网络侵害的预防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我国2.98亿网民中有9894万学生网民。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网络低俗内容等有害信息的影响和侵蚀。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精神净土,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高校早在2005年就加强了对BBS论坛的建设和规范管理,有效遏止了校园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学生网上行为的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约束逐步建立,校园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

  同时,教育部还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动全国110多所高校合作共建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成为吸引全国大学生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各地高校大力推进主旋律、服务、娱乐、交流四类网站建设,初步构建起校园学生网站体系,并涌现出一大批校园品牌网站。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各地高校积极利用新技术发展新闻聚合、BBS、博客、播客、即时通讯、E-CLASS、手机网络等校园网络文化新产品,切实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匮乏问题,教育部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及有关法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加入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倡导文明上网的内容;重视学生健康上网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抵制网络有害信息侵害的能力。同时,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以发布网络文明公约、赠送读本、征文比赛、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推动中小学校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设施,加强校园绿色网络建设,在网上大量提供和不断更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为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据了解,全国“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大中小学生、家长、教师对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坚决拥护与支持,对网络低俗内容对青少年的精神腐蚀深恶痛绝,强烈谴责不法运营商靠低俗内容等有害信息赚取黑心钱。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广大师生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教育部负责人说。这次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网络空间得到净化,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科学技术、陶冶精神生活时受到的不良干扰明显减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无不拍手称快,纷纷表示希望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下去,彻底清除网络低俗内容的危害。

  在此次专项行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计划继续结合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网上不良信息的清理和防范;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发学生欢迎、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文明上网培训工作,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融入到相关课程中。

  这位负责人强调,教育部将加紧研究制定加强高校校内上网场所管理意见,规范高校校内上网场所管理和校园网使用秩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网络文明进校园"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会召开
· 专家称青少年依赖网络搜索会伤害记忆
· 利用网络文化 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 刘云山:深入整治行动营造健康网络文化环境
·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天津大学生网站开通
· 胡锦涛: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 网络文化消费法律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 探寻青年眼中的互联网: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 加强网络管理 积极引导网络文化行业健康发展
· 为了孩子,科技界委员热议网络保护条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