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微视频、微课程、微学习、微证书……,在今天的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被各种的“微”所包围着,不知不觉中,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微的特点是片段式、碎片化。人们能够在生活工作之余,将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自主学习,比如在坐车、等人、休闲,甚至游戏的时候,通过移动网络、智能终端,感知环境,获取知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大大提升。
“微时代”的学习带来了教学和管理角色的转换,人们正逐渐远离传统的以“教师和教室”为中心的教育模型,学习不再是分等级的机构组织:小学、中学、大学。这种传统学习方式一直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然而,基于移动网络,一种新的体系逐渐取而代之——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转而承担起知识和技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者”,而是借助网络的交互功能,彼此学习,互为师生。学习资源丰富而且唾手可得,学习机会遍地开花,而学习者只要具备所需能力,就可自主选择和主导自己的学习。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新系统中,学习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是一种随时随地可融入的情境。
教育技术的进步要求教育体制与之相匹配。如何推动学习与移动的“深度融合”?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应移动学习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主动引导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移动学习的本质,积极实践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者面对浩如烟海且不断增加的学习资源,需要学会如何从众多的信息来源和资料中,发现价值、辨别真伪、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而教师和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则需要负起责任,遴选和提供科学、精准、有效、实用的学习内容,形成移动学习的权威品牌和知识库,并以易学、易懂、易操作的方式输送给学习者,满足他们现实的学习需求。
日前,“第17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发展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在交流各自在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的成果和体会时指出,基于移动技术的微学习是一种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需要的学习方式,富情境、人性化、适合协作式和终身学习,能够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学习资源,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
微时代,人们将更多地主导自己的学习,教育质量因而提高,教育公平因此改善,中国人终将实现自己的教育梦。
(《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6月刊)
(袁成琛为原教育部科技委秘书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