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那种跨越空间的交流方式,还是没有取代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现代的建筑,不仅承载一些功能的需求,还有人性的需求,社会秩序的重组。图书馆也一样。作为一个建筑空间,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建筑还是有它特定的功能,它提供人们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学习、阅读、思考、交流。
“无墙图书馆”也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人”的需求,那就是面对面的接触,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都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形式。即使数字图书馆不断发展,很多文献、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找到,网上也已经有很多的互动交流方式,但目前看来,它还是取代不了实体图书馆。
所以,数字时代里,图书馆仍然是人类文化传承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无墙图书馆”和“有墙图书馆”,将会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听到、看到,图书馆界交织着乐观与悲观的情绪。数字大潮涌来,也带给图书馆重重危机。其实,这是一件好事。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思想碰撞,而我们将重新审视自我,审视我们在文化传承中担负的责任。
国外的各种思潮和理念不断被引入,这些思潮的产生本身就是因为遇到危机,困极思变。信息共享空间就是国外图书馆危机中的一种思考和变革,是图书馆主动适应用户的需求,是一种创新的举动。
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渐进的,也是泥沙俱下的,我们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各种支撑。新理念的传播,对新事物的接受,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们不能简单地做各种思想、理念的二传手,而应该做本土化的更多工作。
当下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硬件配置会日趋完备,越来越好。然而,我们的缺口,在软件,在管理,在人才队伍,在全民的信息素养。发展总是分阶段的,超前发展,也需要付出能源消耗、资源闲置等代价。而理性思考,是在任何一次思潮面前都需要的。
信息素养的培育,服务理念的普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当前图书馆界需要关注的。延伸和拓展图书馆的功能,满足读者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支撑作用,把图书馆办成“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文化传承中心”。
(《中国教育网络》2010年1月刊)
(朱强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