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多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本质上包含意识、道德、知识与能力四个层面:一、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三、信息科学技术常识。明白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了解其发展与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四、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
纵观国内外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完善,如教师信息能力的缺乏,课程整合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所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担主要还是落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需达到以下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3) 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4) 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和与人协作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二、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教好这门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当前,各地中小学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虽然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文字处理工具写作、能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浏览,但却无法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采用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后,仍然对如何将这些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难题和完成任务不知所措。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间隔式。理论课和实践课间隔,教师首先上一次理论课,讲解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下一次课由学生上机实践。这种方法教学效率不高,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但该方法在一些信息化条件不是很好的学校依然相当普遍。
2) 填鸭放羊式。教师每节课先讲10-20分钟,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20-30分钟,这种教学方法无完整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和评估体系,教师无法控制活动进程甚至不想去控制,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
3) 讲练循环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把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做到了讲练结合,但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属于一种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方法。
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还是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认知能力,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社会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养成;教学进程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的步骤展开,教学过程中很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培养中,学生学到的是孤立、机械的知识,不能深刻领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大多依靠模仿,学生缺少主动的探索过程,能力得不到极大的培养和发挥。
三、基于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程
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并应用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证实或证伪来获得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多途径获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方面的品质;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只有探究型教学才能满足上述种种要求。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