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钱学森的百年人生(上、下)
2009-11-02 科技日报 陈磊

  钱学森的百年人生(上)

  和煦的阳光给初冬乍临的寒潮带来了一丝暖意,却留不住他的离去。

  10月31日上午8点06分,他,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平静地走了。

  1个月前,记者踏访他家时,气色不错的他还戴着眼镜,在床榻上阅读报纸,音容笑貌,言犹在耳;两个月前,他还向前来看望的总理,微笑着双手合十说:“我要活到100岁”……

  今天是个平静的周末,这位年近期颐之年的老人,还没来得及在12月11日过98岁生日,却已驾鹤西去。

  钱学森,作为我国杰出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承载着太多的意义——“人民科学家”“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在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路上,他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科学财富和精神遗产?

  求学岁月

  上个世纪2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位于北京城宣武区,南邻的陶然亭则是一片荒野。当时的校长、著名进步教育家林励儒(注: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

  学校课余活动也丰富多彩,学生们爱玩的游戏是用纸叠成飞镖,每次比赛飞得最远的镖,都是一个意气风发、淘气好动的少年叠出来的。

  他,就是钱学森。不知道这是不是与他毕生从事的航空航天事业有某种预示。

  在校长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并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非欧几里得几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化学以及中国的诗词、音乐、伦理学。有些课程用英文授课,到高中二年级就已开设第二外语,钱学森当时除学英语外,还选修了德语……他多次回忆说,在这里度过了“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

  1929年中学毕业后,钱学森为复兴祖国,决心学工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28”淞沪抗战爆发后,十九路军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日寇的空军优势。这使得钱学森急切地要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出力,他的求学志趣从造火车头愤而转向设计制造飞机。

  1934年,从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钱学森尚未派定工作,就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专业是飞机设计。之后他到杭州笕桥飞机厂实习,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

  1935年,钱学森远渡重洋,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先是尊敬老师后是亲密合作者冯·卡门教授的情谊。

  第一次见面时,钱学森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的敏捷思维和智慧,顿时给冯·卡门以深刻的印象。同年,钱学森参加马林纳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与马林纳等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

  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钱学森后来称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问题,让人大开眼界。

  “在讨论班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简直是享受。”钱学森多次回忆说。

  钱学森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老师鼓励他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钱学森经常到物理系去听课,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如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当时连原子弹都提到了;他还到生物系去听摩根讲遗传学;听化学系系主任L·鲍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讲结构化学。这些大师对航空系的学生去听课,毫不排斥,后来还成为好朋友。

  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感受到了这所著名大学的民主学风和创新氛围,他说:“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想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面。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地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

  钱学森很快显示出“比别人高出一大截”的能力。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

  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钱学森开展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钱学森声名鹊起,成为和冯·卡门齐名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军队邀请他讲授火箭和喷气技术,美国空军以他的《喷气推进》为内部教材。1945年,钱学森已经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