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运营10年,逐渐破解学术论文发表诸多瓶颈问题——
“先发后审”利于科技论文创新
在10月11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建设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运营10年来,在线注册用户已达32万余人。网站发表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并提供论文全文免费下载。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机制中期刊数量少、周期长、刊发难等瓶颈问题正在逐渐破解。
现象:科研论文发表难,致优秀论文外流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不畅,既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积极性,也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绝大部分投向了国外期刊。据统计,2007年中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SCI论文数量,比2004年增长近一倍,而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论文增长不到40%。
相关专家表示,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下,科研人员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价,研究生为顺利获得学位,发表论文已不仅仅是为了学术交流,而且投稿往往首选国外高影响力期刊,造成优秀稿件外流。“这不仅是对科技资源的双重浪费,也从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控。”负责“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运营工作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万猛说,“中国想成为创新大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开放的、免费的科研论文发表及共享平台。”
原因:评价不合理导致科研异化
2010年中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显示,科研评价导向失当导致我国优质论文大量外流。
李志民回顾说,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尚未建立学术评价机制,行政部门说谁研究好就把科研经费给谁;到80年代,鉴定评审会如雨后春笋,“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同行评价之风开始盛行;90年代开始比论文数量,2000年以后开始从数量转向所谓质量,开始注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引用量,科研论文成了评估个人学术能力和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甚至成为科研人员的“唯一追求”,导致国家资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论文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几家出版集团手上,很多优秀论文首先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图书馆等机构花高额费用批量买回供国内学者检索阅读。
李志民认为,科研论文只是科研的副产品,是用作学术交流的,但现在简单、量化的评价导向使论文偏离了本来的用途,导致了科研的异化,忽略了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导致科研的投入产出不够理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