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8月11日在英国伦敦公布了一份有关亚洲云层污染的研究报告,初步揭开了盛传多年的“亚洲褐云”之谜。
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人士在南亚上空距地面14公里处发现了一片3公里厚的褐色云层,推测它可能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这一发现引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重视。199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4000万美元,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成立了一个由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块云层进行研究。他们经过5年的努力,使用船只、飞机、人造卫星等手段,初步揭开了“亚洲褐云”的秘密。
据研究小组成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保罗·克鲁森介绍,“亚洲褐云”由灰尘、煤烟、酸性物及其它有害悬浮粒子组成。研究证实,亚洲受褐云遮蔽地区的日照量减少了10%到15%,温度变低,相反低层大气的温度却升高了,这样冬季季风的风向被改变,造成巴基斯坦西北部、阿富汗、中国大陆西部等地区和中亚西部的降雨量减少了20%到40%,而亚洲大陆东部地区、孟加拉国、尼泊尔及印度东北多省则洪水泛滥。还损害成千上万人的呼吸系统健康,甚至引起死亡。
科学家们认为,“亚洲褐云”可能和地球温室效应一样是影响地球大气的罪魁祸首,但其究竟会给世界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尚难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科学家还指出,“亚洲褐云”的成因中有80%是人为因素。对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呼吁,科学家和政治家应该行动起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和推广更有效的燃炉,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消除大气污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