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嘉荫县恐龙化石群发现始末
2002-09-20 记者 马扬 王建华

  新华网长春9月19日电  来自中、美、英、俄、德、日、韩7个国家的世界优秀科学家,近日首次汇集“中国恐龙之乡”--黑龙江省嘉荫县,对这里的地层剖面和古生物化石情况实地研究,以寻找一部能详细记录恐龙灭绝前后生物演变发展的“不缺页史书”。那么,科学家为什么对嘉荫这么感兴趣?这里的恐龙化石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嘉荫是黑龙江流域的一个边境小县,在哈尔滨市东北方向约550公里处。浩浩黑龙江水从县边静静南流,茂密的森林将全县紧紧包围。如果没有100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嘉荫县也许至今还不为人们所知。

  1902年,俄国的一位上校军官偶然在嘉荫县的龙骨山上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化石,感觉很特别,于是将其掘出并带回俄国。这些化石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了一些古生物学家的关注,经过反复研究鉴定,化石最终被确定为恐龙化石,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恐龙化石。此后,嘉荫县先后出土了十具恐龙化石,这里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恐龙之乡”的美名。

  1991年的夏天,刚被任命为嘉荫县科技副县长的原黑龙江省地矿厅工程师刘春山在乌拉嘎地区下乡调研时,听人说当地的农民在挖沙子时挖出了一个大骨头堆,样子很是吓人。那人还说,骨头堆的发现地有二十多米高,地层一层层的非常清晰,而骨头化石就在地层中部地带埋藏着。听到这些信息,刘春山心里一惊,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马上意识到这些“骨头”有些不寻常,于是立即赶赴当地进行实地踏察。在采沙坑上,刘春山看到了一些露出地层的巨大骨骼化石。“那些露出头的骨骼非常特别,巨大、黑褐,不像以往看到的任何普通化石,我马上联想到了恐龙骨。”时至今日,刘春山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说:“我感觉这些东西至少是有研究价值的,于是马上叫人对这一地区进行保护,并向当时的黑龙江省地矿厅做了汇报,请求上面派专家进行研究。”

  今年60岁的原黑龙江省地矿局地质博物馆馆长邢玉玲就是最早被派往乌拉嘎地区的研究人员之一。当年,她和其他两名专家赶到乌拉嘎化石现场后,认定这些化石是一些脊椎动物的化石。此后5年里,邢玉玲等多次到当地查看地层剖面,研究地质沉积年代,进行了化石采样。据邢玉玲介绍,那个时候,拖拉机已经把上面的一层砾岩推掉了,在地表拿锤子一挖,化石就露出来了,有肩胛骨的、肋骨的和腿骨的等等。“由于化石比较碎,我就从中取了几块,拿到中国科学院的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请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就是恐龙化石。”邢玉玲说。随后,当时的黑龙江省地矿厅又请来了国际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他进一步鉴定后认定,这些化石是鸭嘴龙的化石。

  嘉荫县又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条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当时恐龙化石发掘的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地矿部门决定暂缓发掘,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

  今年7月,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局地质博物馆派出于庭相、余福林、海树林、周忠立等四位工程师,再次对乌拉嘎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决定对当地恐龙进行发掘。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专家小组掀开了一块近40平方米的地层,于是这批恐龙化石赫然显现在世人面前!专家们被深深震撼了,他们为眼前的情景所着迷。“简直太令人兴奋了,这样壮观的景象我们从来没见过。”周忠立说。

  由于部分骨骼化石被风化得比较厉害,专家对所有已暴露出地表的化石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用石膏和胶为其涂抹了保护层。他们还对与恐龙化石同时发现的大量植物化石和一些水生动物化石也进行了细心保护。据悉,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已决定,明年将把这些恐龙化石掘出地层,以利保护和供科学家研究,之后,还将在周边范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发掘行动,以图更大的新的发现。

  来自中国等7个国家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将利用几年时间,研究黑龙江省嘉荫县的恐龙和其他古生物化石。他们试图在这里弄清6500万年前地球生物大灭绝前后古生物群在变化的地球环境中是如何突然灭绝和复苏的。科学家们还将在200多米厚的地层剖面中寻找只有几厘米厚的白垩纪与第三纪分水岭即K/T界线,这条线是那次生物物种突然大灭绝的时间“点”。如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他们希望这里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即科学界所称的“金钉子”,其意义将直接影响世界范围此领域研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