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党。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规律认识,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联系我们党今天所处的时代条件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来,这就是:如何认识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的关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马克思主义的清醒和自觉,更好地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借这届高峰论坛的机会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充分认识信息化对党的领导和建设提出新挑战。
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他还强调:“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些极其重要的思想,是我们开展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这里,首先要对信息化对我们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强调全党同志要经受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化在国内快速普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又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新考验。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看到,党今天面临的考验已经由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拓展到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信息化这样三重考验。
信息化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考验,既表现在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表现在我们能否应对信息化负面影响对我们的挑战。
一是在党的领导方面,信息化特别是因特网形成的塞帕空间即网络虚拟世界,既扩大了党的活动舞台和决策辐射面,又使党面临着虚拟世界背后的各种政治力量及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社会舆论的挑战,塞帕空间实际上是一种很大的实体社会,而且它没有党界、国界,也难以构筑意识形态壁垒。上网的人,包括我国8700万网民和几亿上网者即这个世界的公民,塞帕空间给所有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
二是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和民主、监督方面,信息化所具有的扁平化延伸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既有利于党对社会直接施加影响并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党内民主渠道和党群沟通渠道的拓宽和畅通,有利于扩大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并直接监督党的活动,又对传统的纵向管理体制构成了挑战,加上网上信息往往十分庞杂,真伪难分,如没有应对之法会导致管理失序,领导失控。
三是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风险的突发事件方面,信息化在信息传递的快速、便捷优点,既有利于党的决策的迅速传播和贯彻落实,进而有利于化解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又对党如何加强现代危机管理,迅速而又正确地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挑战。
上述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关键是看我们的工作。它表明我们党的工作,无论是思想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统战工作,还是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纪检工作,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从而也给我们提出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新任务。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