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面对超过两千名学生,为同一门课程的组织115个小班,如何确保小班之间教学内容和评价的一致性?如何找出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学生并提供帮助?下一代数字教学环境(Next Generationl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NGDLE)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付诸实施的。本文对美国诺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开发的一个新的NGDLE进行了概念研究,对其实施加以描述,同时还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诺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又译为圣母大学,创建于1842年,位于美国印第安那州芝加哥远郊,是一所文理兼顾的著名私立大学。诺特丹大学作为美国人眼中公认的世界顶尖名校,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学一道跻身常青藤联盟新贵,在学术与知名度上挑战以哈佛大学为首的老牌常青藤联盟。
美国诺特丹大学:下一代数字教学环境的实践与进展
情境背景和课程模型
2015年春,诺特丹大学成立了一个校级委员会来设计全新的首年体验(First-Year Experience,FYE)课程,用来取代已有30年历史的体育(PE)要求。原来的体育要求由两门必修的体育课组成,其中包括若干主题,其目的是协助学生调整自身从而适应大学生活。新的课程几乎全部关注如何使学生适应诺特丹大学的经历,包括在校的学术和精神生活、多元文化,以及用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功未来的各种工具。这个必修的FYE课程是一个全校性计划,在全校范围内服务于学校教学和学生,他们的专业技能在此得到了统一整合。因此,这个FYE课程成为了开发数字教学环境的一个完美场景。其中,有一点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致的课程编制和创新的技术运用,都是对课程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这个课程在每个学期有一个学分,每周有一次50分钟的课程。该课程被分为一百多个小班和对应的授课教师,因此需要一个共同的课程方案(课程材料、评价标准、相关的评分题目),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以及学生努力和授课教师给分的同等性。在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要进行预习,完成指定的阅读,观看指定的视频,或者根据指定的提示撰写短篇的书面回复。课程大作业的要求是与课程目标相关的反思性和综合性思维,要课程的电子档案中完成,并共享给课程的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
尽管有85%的教师使用某种教学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但Blackboard公司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在927所北美高校中的7万门课程中,LMS使用的53%是附加型的(重内容、少互动),24%是补充型的(以内容、公告、成绩单形式的单向沟通),11%符合社交型的特征,10%是评价型的(大量使用评价),2%是全面型的(平衡的使用上述功能)。FYE课程需要创新,要超越在课程层面上对LMS的应用,而创造出一个更全面的、面向全年级学生的下一代数字教学环境(Next Generationl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NGDLE),来充分支持这个项目实现其教学和学生成就目标。因此,NGDLE的核心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通用平台,能够利用现有的系统和工具及现成可用的内容,进行标准课程的传授,并实现所有课程小班之间的同等性;采集、存储和分析生成的所有学生数据,从而支持教学评价、项目的持续改进,以及相关研究;为管理者、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和学生生成报告和可行动的分析结果。
实践中的NGDLE维度
EDUCUASE《下一代数字教学环境:研究报告》中提出的NGDLE五个特征维度是新FYE课程数字架构中遵循的指导框架,用以弥补当前的教学管理工具和数字学习环境之间的缺口。首先,我们聚焦于实现“可操作性和集成”、“分析、咨询和教学评价”维度,适当注意“个性化”维度并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实现其他维度来建成NGDLE。
维度1:可操作性和集成
报告结论中以“NGDLE即乐高套装”为比喻。我们选择构建一个基于开源软件的FYE课程解决方案,以Sakai作为主集成中心和连接多种工具(“乐高积木”)的平台,而不是付费购买厂商的个性化定制方案。
这些工具之间并不直接相连,其连接方式从非常基础的网页框架(iFrame)嵌入和超链接,发展到更加高级的由厂商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API)、教学工具互操作协议(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LTI),以及体验API(Experience API,xAPI)连接。图1总结了FYE课程中使用的工具和系统数据的通用途径。
表1列出了为建立FYE课程的整个教学生态而采用的系统互联工具和初始集成的方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