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教育部:发展高等教育要处理好八种关系
2003-05-09    

字体大小:

  七、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首先,我们党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要求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不少地区,还希望超前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我们还要赶上和超过别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对高等教育在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均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第二,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独生子女大学学习时期的到来,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家长不仅想要孩子上大学,而且还希望他们能上更好、更高水平的大学。第三,由于今后一个时期高中阶段学生规模、特别是普通高中规模的快速增加,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压力。预计从现在起到 2008年前后,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将增加 80— 120万,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将增加 100— 160万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保持目前全国平均 59%的高考录取率极为困难就是要避免大起大落、尽量少降一些,也需付出艰苦的努力。第四,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现实情况,我国高等教育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约还需要 10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在今后的 5至 10年内,高等教育尚须“超负荷”运行,还得“爬坡”。第五,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经费投入、条件保障与实际需求的矛盾会长期存在。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今后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局上必须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原则。一方面要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坚持积极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把握发展节奏,不断加大投入,抓紧解决、消化现存的问题与矛盾,确保高等教育沿着持续、健康的良性轨道前进。

  为实现上述设想,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上,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在教育外部,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同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发展的基础;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

  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和贡献,主要是提供高级专门人才、提供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与时俱进的先进智力。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贴得最紧。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首先成为高教强国,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科教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因素。正因为如此,小平同志才讲,“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不过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是高教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要为高教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决定了对高教的需求和容量。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大家反映较多的高教发展不均衡现象,说到底也主要是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个地方,如果连饭都吃不上,工资也发不出,又如何能奢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呢!我碰到一些地方的领导,他们确实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也诚心诚意地想支持高等教育,但因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苦于囊中羞涩,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啊!为此,国家确定了一个重要的方针:一保吃饭,二搞建设。何况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在不少情况下,是逐步释放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些不争的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来思考、处理高教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成熟的、有远见的领导者,应当辩证地看待、处理高教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本地区经济与高教的发展问题,努力促使二者之间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尽可能创造条件推动高教适当超前发展,千方百计把高教搞上去;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要认真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与高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订的高教发展目标、部署的各项高教改革,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在总体把握上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要向省级领导提供符合本地区情况的好建议,不能出“馊主意”。作为高校的领导,则要努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符合高教自身的办学规律,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有钱未必就能把学校搞好,条件差未必就不会做出好的成果。这里有一个正确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目标应定得切合实际,对政府投入与条件保障,固然要努力争取,但也不能期望值过高。到手的钱,一定要千方百计用好、花好。

  二、在教育战线内部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已是人人皆知。但高等教育毕竟也只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四大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来讲,这四大类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我国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高等教育。我国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难点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柱,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协调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地方的领导,各高校的领导,对此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处理、思考问题时,在研究经费投入与政策时,对四大类教育应当统筹兼顾;在谋划发展方面,各类教育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当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另一个重点。但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必须先讲全局,后讲本职,不能把高教强调过头。

  三、在高等教育内部要正确处理不同类别、层次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横向类别来讲,有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机制上,则有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以纵向层次来分,则有高职(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如果从办学模式上区分,种类就更多了。不同类别、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此,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实践方面,要始终注意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坚持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和高教资源状况决定的。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期间内,绝不能把发展的任务全部压向普通高校。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必须坚定不移。从实际情况看,这几年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有近一半,是由普通高校以外其他各类高等教育结构承担的。根据预测,到 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要达到 2700万人左右,届时普通高等教育也只能承担 1700万人左右。从长远看,坚持并支持非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符合我国今后高教改革的方向。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所具备的许多独有的办学特色,决定了它们在未来高教发展方面的自身优势。同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最终目标,要求我国今后高等教育必须走各类高校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走多形式、多元化的道路。

  坚持本科、高职(专科)、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讲层次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我国目前的综合实力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教的需求,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只能是逐步提高的,也是分层次的,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去上本科,更谈不上都去读研究生。因此,我们在高校规模发展方面,必须坚持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坚决反对不顾条件全部瞄准本科的倾向。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可以发展得快一些,但也要适当,且须因校因地制宜。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高职(大专)毕业生不大受欢迎,就业困难。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我看,主要是源自以下几个因素:不少高职办得不好,没有办出特色,没有办出质量,自然声誉就发生了问题;用人机制不成熟,不看岗位只看文凭。一些本来完全可以由高职(大专)毕业生担任的岗位,却由本科毕业、甚至由毕业研究生占用了。加上就业岗位紧缺,形成了用人的扭曲和浪费;轻视职业教育的旧习,没有彻底清除。我坚信,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扭转。因为从我们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看,今后大量需要的肯定是高职(大专)培养出来的人才。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很难找到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了。在中国办企业的外国老板,也有同样感觉。广东省的同志们已看清了这一点,东莞和顺德,就非常重视高职的发展。高职(大专)是大有可为的。从事高职(大专)教育的同志们一方面要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则要下大力气,把高职切实办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正式开通
· 教育部推动高校名刊工程
· 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央领导集体亲民爱民
· 教育部:3563名港澳台考生报考内地高校
· 陈至立出任国务委员 周济当选教育部部长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农村教育要富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