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民办教育 > 发展研究
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现场研讨会综述(一)
2001-10-30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办教育专题组

字体大小:

   为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根据岚清副总理和教育部领导关于加强民办教育调研工作的指示,1999年9月17-19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湖南省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在长沙联合召开了"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现场研讨会"。会上,来自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研究室、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数十所民办学校的180多名代表,通过专家报告、现场参观、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等形式,就民办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及通过规范办学实现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回顾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与会代表共同的感受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民办教育经历了调整、恢复、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办教育经过1978-1992年的恢复阶段,1992-1997年的迅速发展阶段,以及1997年以后的依法规范阶段,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从对公办教育"拾遗补缺"的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从宏观上看,民办教育数量持续增长,办学层次丰富多样,已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业。据1997年统计,全国各级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达到5万多所,在校生1066万人,当年招生数991万人,毕业、结业人数达到878万人,教职工52万人,各类民办学校总资产达1460亿元。其中,托儿所、幼儿园2万多所,普通中小学3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1400所,经省级政府批准的民办高校(高等教育机构)1095所,经国家批准的可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22所,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资格学校150多所,民办高教在校生119万人。从微观上看,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行为逐步规范,在民办教育行列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办学者和优秀办学单位,这些办学者艰苦创业,提高质量,形成了特色品牌,树立了正面形象,赢得了良好声誉,在激烈竞争中站稳了脚根。千人以上的民办中小学和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不断涌现,有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他们创业经验成为民办教育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与会代表认为,一方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能有今天的局面,完全是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结果。自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1997年国务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各省也出台了一些发展民办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不断把民办教育推向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保障了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的实践与理论,不仅开拓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弥补财政经费不足,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而且向社会提供了接受教育和选择教育的多样化机会,培养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同时,代表们分析,从民办教育外部环境看,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民办教育各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宏观管理比较薄弱,有些体制不顺,出现乱收税费的现象。从民办学校自身看,虚假广告、乱抢招生、经营不善、资金困难、师资不稳、教学条件短缺、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以上内外因素都在制约着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大家认为,我国民办教育的主流是好的,无论是发展方式还是管理模式都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今后发展的空间远大。有的代表概括说,"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景看好,方兴未艾"。

  二、关于跨世纪民办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与会代表认为,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振兴也包括民办教育的振兴在内,应当从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看待民办教育发展问题。《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格局",为21世纪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优惠政策。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居民消费逐渐向包括民办教育的教育领域倾斜,民办教育也日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北京、广州等地方政府还直接出资奖励先进民办学校。最近,浙江、山东等省相继出台了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上海等地召开的省级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贯彻全教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湖南省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其他省份也取得了一些新鲜经验。代表们感到,在《决定》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的鼓舞下,民办教育的政策法制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21世纪我国民办教育必然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代表提出,除了现代化建设需求外,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的波动和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的趋势,也对现行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1998年,全国有704万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117万名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各类高等学校。仅靠现有公办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如此广大的社会需求,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办学。而我国发展教育的资源虽然有限,但潜在和闲置的资金、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还比较丰富,发展民办教育面临着多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空前严峻的挑战。  

  来自外部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对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管理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在保证民办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利益回报机制问题尚未有新的突破,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三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公办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逐步增强,积极盘活各种形式的资源,特别是正在进行的改制试验(或称为办学体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及公办大学建立"二级民办学院",对民办教育发展方式、途径和生源形成多方面的影响;四是今年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扩大规模并允许提高收费标准(高中可按成本收费)两项重要决策,给同类性质的民办教育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五是境外教育机构纷纷来华招生,出国留学服务中介机构林立,国外学校以灵活的入学体制、独特的外语教学环境及"洋文凭"的诱惑,加剧了国内生源和财源的竞争;六是社会和家庭对教育需求的层次进一步升高,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和特色;七是受调低利率政策(从1993年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2.25%)的影响,"教育储备金"模式逐渐失去意义,而且隐患逐渐显露,一些学校体外循环的"教育储备金"难以返还,由此产生巨大的信任危机,甚至影响了社会稳定。

  来自民办学校内部的压力主要有:一些学校尚未形成有效而完善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业已存在的教育质量不稳、办学条件差、资金不足、毕业生出路不畅等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着生源和经费的双重困境。同时,民办教育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比较薄弱,连锁经营的办学模式前景难料。今后,预计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将逐步立稳脚跟,而质量低下的民办学校将难以为继。因此,民办学校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新的环境特点和条件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才能生存发展。  

  (文章摘自:民办教育动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对民办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
· 从广东民办教育现状看全国民办教育的发展
· 警惕教育改革的异化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注重分类指导 体现和谐教育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农村教育要富民
· 教育论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