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职业指导: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
2003-11-03    记者 章慧

字体大小: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办学方向,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己任。近几年,职教战线适应新形势,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出职业教育的新天地。不少地方广开思路,积极探索,在开展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这对推动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指导非常有益。

  ■旧观念是一条无形绳索,只有打破旧的,才能建立新的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一方面有人没事干,另一方面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天津市在一项对职业学校新生的调查中发现,有80%左右的学生选择的理想职业是“白领阶层”,而选择生产一线工作岗位的人微乎其微。其中原因,既有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问题,更主要的还是择业观念问题。

  要想变,抓观念。不少地方首先抓思想观念的转变。观念虽然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它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河南省认识到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他们明确提出三点。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是就业,到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也是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同样是就业。他们还印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各职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学生提供多次就业和升学的机会,这不仅对促进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满足了家长和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就业的愿望。二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过去衡量一所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主要看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现在他们强调,主要是看其毕业生是否有实践动手能力、是否受社会欢迎。三是转变人才服务观念。职业教育培养“落地式”、“永久牌”的实用人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向外地甚至国外输送人才,同样也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在外地就业的毕业生不仅可以缓解本地的就业压力,增加群众收入,而且他们带回的新观念、新技术、新经验以及资金,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东省潍坊市用“四个结合”促使“四个转变”。一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克服学生自卑心理,促使择业观从情绪化向理性化转变。二是职业指导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克服学生择业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促使择业观从庸俗化向理想化转变。三是职业指导与国情教育有机结合,纠正学生就业期望偏差,促使择业观从传统守旧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四是职业指导与心理指导、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克服学生依赖心理,促使择业观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通过转变观念,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创业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改变职业教育这种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许多地方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青岛市的经验引人注目。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首先确立目标,培养“双创”型人才。在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化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宗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创个人小业与创国家大业、岗位创业与自谋职业的关系,纠正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所谓“创业就是当一个小老板”、“优秀学生升学、中等学生就业、差生回家搞创业”等不正确的认识。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全市进行了“创业明星”的评选活动,组织了“创业明星”专题报告会,运用案例教育、情境教育等方法实现创业明星与同学们之间零距离接触。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你也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其次加强教材建设,构建课程体系。1998年以来,组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编辑出版了《小企业创业指南》必修课本、《创业之星》教参及配套《练习册》,并适时地对试行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更名为《创业指南》。目前,全市已初步构建了以《创业指南》必修课为主体、以《创业之星》、《创业指南练习册》、《创业技能》校本课程为辅助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功能互补、立体多元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职教课程体系。

  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避免在“黑板上搞创业”。

  莱西市职业中专探索出的以“校内挂职——外企入股——家庭示范”为主要环节的创业教育模式,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条实施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该校毕业的2000余名学生中,73人担任了企业经理或技术主管,200多人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近100人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使16个村庄30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

  青岛旅游学校、烹饪学校等探索出的以“创业调查——创业设计与答辩——创业实践”为主要环节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城市职业学校中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创业调查”,即教师把课堂搬到社会,将学生带到实习基地、青岛市劳动力市场、工商局、税务局、银行等现场,让学生了解有关业务的处理程序。“创业设计与答辩”,即学生们以“策划我的企业”为设计主题,以创业者的身份,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从企业命名、资金筹措、广告设计、经营理念、营销策略、成本核算和利润指标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制订创业设计方案。在开展创业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各班级开展创业设计答辩活动。“创业实践”即为学生创设模拟的市场环境,全面实行市场化管理,使学生置身于“真实”创业活动的情境中。

  从1999年开始,青岛市开始加强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农字号职业学校初步形成了专业创业基地化、基地管理股份化,师生共同创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如平度职教中心分校畜牧养殖专业的奶牛养殖场和林果专业的果酒酿造厂,采取老师和学生联手承包的形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创业。城市职业学校也已初步探索出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形式。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成立了实体型物业管理公司,公司的管理人员全由学生担任,按照市场管理机制运作,成为校内创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典范。各校还面向社会,主动挂靠中小型企业,建立校外创业教育实验基地,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立项论证、生产管理、营销策划与核算等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核心创业能力。

  ■打通“出口”,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多年来,上海市大力推动学校建立和完善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机制:一是学校都建立有行业、企业、学校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专业建设工作,使专业和课程结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学校都建立动态的用人单位信息库,少则几十个,多则数百个单位;三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或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培养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机制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渠道稳定化、多元化。

  河南省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瞄准国外”的就业原则,努力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立足当地,大力开辟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渠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举办供需见面会、人才洽谈会等形式,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加强与人事、劳动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其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就业服务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实行“定单培养”、“定单培训”,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合作关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二是努力开辟省外、国(境)外就业渠道。各地、各学校根据本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重视做好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劳务输出工作。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强与省外、国(境)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少学校在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办事处或服务站,为毕业生异地就业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三是积极开辟网上就业渠道。目前,河南职业学校联合人才网已初具规模,有会员学校300余所、企业会员2000余家,注册个人达5万余人。通过这些努力,全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大幅提高,2000年以来,每年都在90%以上,2002年达到95.1%。

  重庆市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上也有自己的高招。按照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重庆市各职业学校同市内优势产业、关键行业的数百家知名企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用人关系,有的企业通过联合办学、定单培养等方式,直接吸纳中职毕业生。近年来,不少中职学校抓住西部开发、三峡移民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机遇,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中职毕业生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到三峡库区、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较好地解决了部分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近四年来,全市中职毕业生在重庆辖区内就业的约占总数80%。

  ■以就业为目标,为毕业生搭建服务平台

  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援助。各地坚持主动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服务空间,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实现顺利就业。

  去年,经上海市教委同意,人事局批准,工商局登记,由上海市教育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至交人才交流咨询有限公司,负责预测、分析市场、提供毕业生和就业信息、组织人才供需交流、开展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指导,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等。一年来,他们完成了近三年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加强了与社会上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与沟通,组建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进行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协作委员会的筹建工作,为30余所中高等职业学校推荐2819名毕业生就业,协助学校招收外省市学生,还分期分批对校长进行了专题培训。

  他们还利用网络平台和大众传媒开展职业指导和人才交流工作。在“职成教育在线”上宣传就业法规、传递毕业生和就业信息,在《成才与就业》杂志上设立“求职透视”、“才市行情”、“职业生涯”、“毕业诊断”、“职场秘籍”等栏目,深受欢迎。

  青岛市成立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将服务范围锁定在搜集、公布全市各类职业学校实习生及毕业生信息、就业指导、岗前、岗中、转岗培训、政策咨询及信息反馈的功能上。一是注重实习指导。配合《青岛市劳动用工管理条例》、《青岛市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实施,对实习应具备的条件、工种、工时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采取实习全程跟踪服务的方法,加强与学校、实习单位的联系。二是注重就业服务。就业市场开业三年来先后为市内四区的3万名职校生进行了196场就业指导讲座,讲座涉及到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求职途径、应聘技巧、职业道德、劳动用工政策、职校生择岗定位与优势等内容,及时、客观地引导毕业生冷静地面对“双向”选择,从而为其学业有成、事业有为迈出基础性的第一步提供服务。三是注重扩大就业空间。联合办学是解决职业教育毕业生出路的最佳途径。作为中介组织,就业市场先后与青岛市内的368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用工供求关系,向用人单位推荐实习生、毕业生1万多人次,提供实习、就业岗位7千多个,有效地拉动了职业学校的招生。

  重庆市也有不少职业学校在推荐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较为完善的就业网络和丰富的用工信息,主动为兄弟职业学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复退军人、社会无业者等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岗前培训。涪陵职教中心近年来利用自身优势,推荐安置兄弟职业学校毕业生309人、下岗职工311人、复退军人63人、社会无业者186人,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赞许。

  职校生要走向社会,信息是求职的路标。山东省潍坊市在健全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注意完善信息网络,及时向学校和学生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各学校也及时将毕业生信息传递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积极“推销”学生。规模大的学校还把人才洽谈招聘会引入校园,安丘职业中专和潍坊一职专还设立了“人才超市”、“技能节”等,为学生择业提供方便。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上“不包分配,择优推荐,自主择业”的市场轨道后,各地在职业指导工作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无庸置疑,与社会的发展与需要相比,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背景

  职业指导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人选职业和职业选人的相互选择十分突出。旨在实现人职匹配、促进就业的职业指导率先在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应运而生。1918年,“职业指导”被定为美国中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我国职业指导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一些学者和教育界、实业界的有识之士,为解决当时学生毕业即失业和工商业急需人才的矛盾,从我国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我国的少数学校开展职业指导。1928年5月,大学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了《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励行职业指导案》,要求各级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各大学及中学应设立职业指导部。30年代,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门又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施行职业指导的办法规定。但由于时局动荡不安和国民党政府腐败,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学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制度,那时,职业指导“派不上用场”。这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有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两类。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的是国家统包统分制度。中专学生毕业后,属“干部”身份,按国家计划统一分配工作。技工学校学生毕业,统一分配到企业做工人。两类学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均可转为城镇户口。学生就业以服从国家分配为原则,学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职业指导逐渐恢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七五”期间,《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列为教育科学规划国家教委重点研究课题。1993年6月,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成立。1994年9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印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在初中和高中开设“职业指导课”。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将职业指导纳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之中。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200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济南启动农村职教“五个一”工程
· “教体结合”应拓展多种形式
· 中国教育如何面对世界的社会信息化热潮
· 农村教育最缺的是人 最根本提高人的素质
· 教育是一种力量
· 教育BLOG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 落实教育振兴 教育部与山东省共建重点大学
· 中国教育IT产业4年后将达44亿美元
· 山北乡以教育活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