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就是对大脑无限潜能的认识。
——爱因斯坦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4](三十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教育应激发学生潜能
美国人类潜能研究专家H·A奥托在其发表的《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一文中指出:“据最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人类这90%以上的潜能如何激发呢? 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可是,现在情况又如何呢?
早在84年,美国加州大学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杨振宁教授谈中国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差别时说,中国研究生会读书,动手能力不如国外研究生。“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可是……研究工作做不下去了,感到没有自信心了,”[9]这正好反映中美两国教育不同的优缺点。“……主要是因为他需要走的路与他过去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过去的学习方法是被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9]。对比国内外小学教育的情况我们发现,在美国,小学教室里课桌以小组为单位排成圈,便于讨论,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而老师讲的并不多。在新知识汹涌澎湃的今天,他们着眼于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来应对;而我们却忙于灌输大量的知识,使小学生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课外还有奥数班和外语班……不少初中的内容也提前在小学教了。学生只好忙着当录音机,连娱乐与运动的时间也没有了,书包越背越重。那有时间自由想象、独立思考?这是在扼杀学生的健康与潜能。那么知识、能力和潜能究竟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处理?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为什么会这样?这里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学习已有的知识吗?。可我们的考核包括高考,强调的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实践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少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所以教学中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认真听的方式。实质上就把学生当作单纯接收信息的客体,灌输得太多,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靠死记得来的知识,很难付之实践,灵活应用。也就是说,学校着重给学生的是“面包”,而不是“钓鱼竿”。
学习是需要的,问题在于科学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学得完?学生只需要掌握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探求解决特定问题所需相应知识的能力,他就会在工作中自己去闯,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并不是单方面从外部输入的,而是主体中本来就潜在着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外部信息与内部意会全息结构(先天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使潜在的主体性,潜在能力显现出来。”[11]p72也就是说,每个学生有自己解决特定问题的天然优势(先天认知能力所决定的),这就是“优势潜能”。关键在于发现、激发这种潜能,它就会顽强的表现出来,这就可以大大加速学生的成长,创造奇迹。
所以“传授知识只是现象,而传授能力才是根本。教育只是手段、只有具备了求知的创造能力才可求得无限知识,”[11]p71知识的传授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天生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传授知识的目的是用有限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能力。使他能运用这种能力来认识无限的世界。
2.潜能创造的奇迹
让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2.1刘翔曲折的成长过程
2004年8月28日,他在雅典奥林匹克田径运动男子110米栏决赛上,打破了以往由黑人和白人垄断世界纪录的局面。但是,他开始并是学跳高的。
在刘翔12岁时,高级教练顾宝刚发现他的身体素质非常出众,便将他招入旗下练习跳高。
但横杆在快速提高一段时间后,再提高就变得困难起来。顾宝刚无奈地对刘翔说:“你的腿再长 5厘米就好了。以你现在的身高最多是个亚洲冠军。你好好考虑一下是否放弃跳高……”
96年夏,在上海市青少年田径赛100米短跑比赛中,刘翔跑得轻松自然,不仅速度快,而且节奏好。“惊动”了看台上的上海田径队跨栏教练万水泉。万指导俯下身子捏了捏他的跟腱,兴奋地说:“你有想过练跨栏吗?”这一句话便让刘翔进入了少体。
99年,源于他极强的节奏感,孙海平教练选中他参加跨栏比赛,终于在2000年11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中,中国刘翔获得第三。
04年8月雅典奥林匹克田径运动男子110米栏决赛,他取得冠军。
刘翔之所以在跨栏项目上连连创造奇迹,其中一个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万水泉、孙海平教练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优势潜能的发展项目。
2.2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不同于体育运动,思想上潜能不能从外表观测到。但是数学老师对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一席话,激励了陈景润在证明方法上攀登了世界顶峰。
2.3弱智舟舟成为著名乐队指挥 一个先天愚型弱智,长期泡在乐队,痴迷音乐,观察老指挥家张起先生的动作,竟然在4岁就操练指挥完毕《卡门》这首乐曲。湖北电视台记录片编导张以庆通过记录片《舟舟的世界》把他推向世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不识谱的乐队指挥。 1999年元月残联在京举行的新春晚会上,舟舟和赫赫有名的中央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有了历史性的合作。
这几个例子中的共同点是,老师不是靠灌输,而是通过激发学生自己的潜能,创造了奇迹。可见教师(教练)对人才开发有多大的作用和责任!千里马常有,伯乐难觅。要在世界舞台上创新,乃至有划时代的发现与发明,我们太需要伯乐了。
人才培养与产品制造根本不同,产品可以由设计师任意设计,统一制造,可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很难用统一的规格来衡量、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常说要给学生钓鱼竿,而不是面包,那么是不是还要先了解这个学生适合于钓鱼、打猎还是种植呢?
怎样激发他的潜在能力?在这点上倒是与治病健身有点相似。必须对症下药。首先,你要探测学生有什么潜能(是什么体质、病),然后再考虑如何激发(健身、治病),“因材施教”。显能是以潜能为基础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挖掘、训练、培养,潜能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那么什么是潜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