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教育逐步趋向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立足长效,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打造让学生、家长、社会放心满意的教师队伍是校长必须思考并全力以赴做好的头等大事。作为办学学校的关键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师管理模式,确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改进教师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充分尊重,真诚信任,积极依靠,主动帮助和服务,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师,让教师时时处处都感到身心愉悦,这是教好书育好人办好学的前提。
一、“变味”教师管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缺失
(一)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与教师对自身职业低认同之间的矛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系于教师,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还很低。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声望认同感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做到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学识渊博、教书育人无疑是很困难的。教师职业尚未成为被社会和未来从业人员向往和自觉选择的职业。
教师的权威形象与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调查统计发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十分严重。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犯有同样过错的学生,教师往往对学习好的学生批评惩罚得轻,而对学习差的学生批评惩罚得重。依法施教观念淡薄,个别教师存在打骂或惩罚学生严重。
教师团结协作与教师之间激烈竞争的矛盾。教师和教师之间不能很好相互尊重和信任,不支持或不配合其他教师工作的现象在中小学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教师为了个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诸如评先进、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晋升职称、提拔干部等,而诋毁其他教师的人格、声誉、劳动业绩;有的甚至认为教师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没有任何现实背景和条件。调查显示:20.6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间的关系只是以竞争为主,互相支持与合作的空间范围很小。
家长渴望与教师沟通和教师无暇与家长交流之间的矛盾。在人才激烈竞争的今天,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和渴望教师给予孩子照顾的倾向日趋明显,而教师因为教学负担重,管理的学生多,往往无暇与家长及时交流和沟通,因此形成了很多无形的隔阂,拉大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
社会对教育的高要求、高关注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是:独身子女多,留守孩子多,民工子女多,孩子难教难管;安全压力大,质量要求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工作之余不遗余力;社会关注教师的行为细节,关注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苛责之声多过赞誉。于是,繁重的工作、入不敷出的工资、过度透支的精力、体弱多病的身体、永远也高兴不起来的心情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觉不到从教的幸福和快乐,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甚而至于造成教师心理和行为的过度失衡。
凡此种种,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教师个人主观层面的,也有学校管理层面的,更有社会分配不公等深层次原因。
(二)“变味”的教师管理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活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教师为事务、为学生的考分、为评比、为获奖而操劳,鲜有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从而使本应充满人性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教学工作变成了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程度地被压抑、遮蔽和忽视。人的生命的灵性遭到漠视,教师的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被抹杀,人被物化了。于是对教师的要求千篇一律,管理过程也变得高度程式化,教师内心的体验、情感、个性、人格的发展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