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教育部批评落实政策不力震动地方政府
2005-09-06    

字体大小:

  更多文章请到彻底实施助学贷款专题>>>

    9月1日,中国学校的开学日。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大楼的新闻发布厅。

    这一天,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对外宣布了针对不落实教育部政策、“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和高校”的“惩罚性措施”。

    “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手段)”,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9月1日的新闻通气会上告诉与会的各大媒体,“我们也不愿得罪人,我们是迫不得已。”

    在这次通气会上,在教育系统内有着“敢说、敢做”口碑、自称“快退休”的张保庆罕见地批评地方官员,用词之严厉,近十年来少见。张保庆还对若干教育领域内的“敏感问题”一一阐述。

    在新闻发布会上,张保庆将教育领域的一些严重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的不作为,而没有谈教育部自己。

    教育部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坦言:“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采取的措施。”言外之意,作为主管中国教育的权威部门教育部,已经无力协调地方和有关高校。

    新闻发布会突然“转向”

    “政策真落实了,今天的发布会就不用开了。”8月29日,还是在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大楼,还是在这个新闻发布厅,张保庆作此表态。

    在这次发布会上,首先由教育部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发言,提出了问题,更摆出了成绩,鼓励了地方和有关部门,说了不到15分钟。

    一位与会者告诉记者,在这15分钟里,一切和平时的普通发布会没有不同。然而现场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紧接着,一个个“训斥”连珠炮似地打向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

    “训斥”是由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发出的。“目前仍有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动作,部分高校、银行也对助学贷款工作不重视、不落实,至今全国仍有400多所高校没启动国家助学贷款。”

    贫困学生能否读上大学已是国内热议话题。每有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消息,便能激起各方对教育部门的批评。

    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中央部属高校的贷款贴息全部由中央财政负责,而地方高校的贷款贴息则由地方政府出。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掏贴息这部分钱,张保庆认为,这些地方一心想着等中央财政的补贴。

    “有的省委领导的脑子里也根本没有品学兼优的概念。”他这样批评。

    即便不算上在其后回答记者提问时的严词表态,这样的“敲打”张保庆一口气讲了45分钟,远远超过发布会的“正规内容”。

    在张保庆看来,目前高教领域最切实际的,是能保证每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学,并顺利完成学业。这是当前情况下实现教育均衡的最好手段,也是最大的公平。

    在这个背景下,下狠心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成为教育部解决地方对中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的突破口。

    兴之所至,或是意犹未尽,在评论完助学贷款问题后,张保庆继续把矛头指向地方政府,称“中小学乱收费是地方政府逼的”;接着训斥了高校,认为高校乱收费主要责任在高校本身;最后痛斥了银行助学贷款中严重的嫌贫爱富现象。

  地方政府受到震动

    张保庆这番动情甚至动怒的言论在短时间内就起到了极大的威慑力。

    在张的发言中,天津无疑首当其冲。“像天津,是没有理由做不到的。”张保庆重点点了天津的名。

    记者获得的一份教育部文件显示: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海南、天津、黑龙江三地按新机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和金额均为零;内蒙古批准贷款的学生仅有12人,合同金额4.08万元;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四地按新机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和金额也很少,所属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

    发布会之后的第二天,即有消息称“天津否认助学贷款执行不力”。天津市教委办公室主任朱铁良告诉记者,“教委领导希望冷处理此事。”而他在其他场合则认为,“关于教育部批评天津市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力的问题,有一些信息不对称。”

    海南也连夜行动起来。

    “教育部的点名批评一经公布,书记、省长都找到我们了。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亲自督阵,我们现在正在给教育部打报告说明情况。”海南省主管相关工作的省教育厅计财处处长林岗告诉记者。他承认,按照教育部去年实施的新的学贷政策,“海南确实一个都没贷出去”。

    在八省市中所占比例较多的西部省份也即刻反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一位主管助学贷款的负责人对当地媒体表示,此事已经引起了区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他们将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结合新学期开学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中央政策在地方“肠梗阻”

    “我们一个个银行去跑,一个个高校去跑,到头来还是挨骂。”林岗对记者说,海南省教育厅不敢对教育部下达的政策有所懈怠,主要难度还是在银行方面。

    “银行考虑到自己的部门利益。国家对银行有个风险警戒线,如果不把助学贷款单独拉出来考核,势必突破警戒线,从而影响到银行员工的奖金收入。所以,银行对此很不积极。”林岗说。银行还提出呆坏账的问题。

    事实上,针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较为缓慢的情况,教育部、财政部在2004年10月及今年2月、5月多次组成工作督察组,分赴新疆、海南、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贵州等地进行检查、督导,推动了这些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我们按照新政策做,可银行还是不贷,但银行不给我们也没办法呀!3月份的时候我们曾经和银行签订了协议,可银行借口说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拖,有的银行甚至明确表示不愿做。”林岗说。

    银行没有积极性,学校又不愿承担压力,地方政府不作为,局面往往陷入恶性循环。

    张保庆说,现在有很多问题,政府有问题、银行有问题、学校有问题、学生有问题、家长有问题,但主要矛盾在政府。

    “招招见血”

    在8月29日的发布会上,张保庆表示自己还留了一手。“我给大家透个底,现在还有一手,我们会采取一些措施了。对这些老不听招呼、老不管国家政策的地方怎么办。我们最近研究过,要来几条。和财政部商量来商量去,这件事没有理由搞不好,非要下决心搞!”

    仅仅三天时间,真正有决定性的强力措施,便打破了一切怀疑。

    财政部将采取的措施是:不安排对地方高校的共建经费,并减少今年教育专项的转移支付资金;对财政困难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得好的省份,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支持。

    教育部将采取的措施是:明年一律调减这些地方和有关高校的大专(高职)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暂停这些地方和有关高校硕士、博士点的审批;今年已经审批的硕士、博士点,亦暂缓执行,不公布,不下达;暂停对新设置高校、高校升格、高校更名的审批工作;暂停教育部与这些地方的高校共建工作等等。

    兰州大学负责学贷工作的学生处处长刘宏告诉记者,这些措施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可谓“招招见血”,“鞭子抽到了最疼的地方,非常致命”。

    对张保庆发言的不同解读

    教育部下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对记者说,由于贷款回报期太短,银行确实压力太大。日本的助学贷款还款期是20年。

    有论者认为,中国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方面,虽然有“国家”的名号,但是总的来说,国家所扮演的角色仍然过于超脱,将自己摆脱于风险之外。事实上,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只有,也只能是国家,才是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告诉记者,“高校也很困难。虽然是公立大学,但中国公立高校经费的30%到70%是自筹,高校扩招让高校自身也不堪重负。应得到国家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

    该专家说,在目前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应该开阔思路,放宽口子,让社会的热情和力量参与进来,使教育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现在责任在教育部、风险也在教育部,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有限责任的政府要摆清自己的位置,不要担当设置关卡的角色,更不是发号施令的长官意志,应该主要发挥服务和引导的职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江西助学贷款信息网启动
· 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助学贷款有区别
· 学习差,助学贷款就停发?
· 助学贷款资助云南万名学子圆读书梦
· 上海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顺利
· 重庆积极推进高校助学贷款工作
· 甘肃省已经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100万
· 海南发放首笔助学贷款 18名学生领到20余万
· 湖北大学生欠费三亿 少数人竟贷款高消费
· 安徽巢湖建立扶助困难学子长效机制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