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136名学生因补考被银行停发贷款,学习成绩应否成为发放助学贷款的标准,各方说法不一
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否成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标准?助学贷款应否承担“扶贫济困”与“鼓励上进”的双重责任?近来,在贵州省,随着贵阳中医学院136名学生被银行停发助学贷款,这一问题正引出有关各方的不同说法。
据了解,去年9月,这136名学生都曾从中医学院的助学贷款惟一银校合作方———工商银行贵阳市中西支行申请到助学贷款,时隔一年之后被停发,原因是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们均至少有一门补考,最多的补考了3门。
对此,中西支行个人金融业务科科长张健解释:“按照国家政策精神,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象应该是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同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当然要考虑到贷款的风险性,发放过程中有相应的学习成绩标准要求是必须的。否则,贷款客观上就难以达到激励学生奋发的良好目的,相反有可能会成为助长其惰性的温床。如果学生拿了贷款还不好好学习,连及格的门槛都越不过,又叫人怎能相信他们今后的还款信用和能力?”
他说,在某高校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该校财务部门提供的实行助学贷款前“贷学金回收率仅为50%”的数字,让他“出了一身冷汗”。
至于“学习成绩标准”如何理解,张介绍,一般按学生期末成绩平均70分掌握,今年经与中医学院校方协商,降到了65分,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很低了。仅助学贷款首次推开的去年,该行就向916名学生发放了300多万元贷款,今年到现在为止,第一批又已审核发放50余万元。包括补考停发贷款在内的上述标准,将会继续执行下去。
然而,对银行的这种说法,被停发贷款的学生却多数认为不能理解和接受。最近一段,相继有骨伤等系的一些学生找到中西支行和学院学生处,提出异议,强调贷款合同中并无关于学习成绩的约定,银行单方面的做法对他们而言犹如雪上加霜,生活上已无法承受。有的学生甚至投书媒体,称不排除诉诸法律的可能。
不过,一名来自贵州毕节地区、考试有一门不及格的护理学系女生也坦承,贷款停发给她敲响了警钟,“今后我会更努力学习”。
中医学院学生处负责助学贷款工作的杨洪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贫困学生拿到助学贷款,但银行的立场也可以理解,无论如何,学生考试不及格是不应该的。目前,校方在忠告同学们“要自己硬得起腰杆”的同时,正尽量与银行协调、争取。
相比之下,省教育厅贷款办公室的态度则与银行完全不同。
该办公室主任周忆江告诉记者,自去年秋季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以来,贵州省的签约情况总体不错,可是,在今年9月、11月的调研中也发现,全省24所普通本、专科院校中,除8所省属高校已推开以外,其余部门办、地区办高校都未开展这项贷款,这是由于同级财政未安排贴息,且各银行称未接到上级行通知。即使是对省属高校,各银行自行制订的限制性政策也五花八门,有的规定只贷新生、不贷老生,或反过来只贷老生、不贷新生,有的明确已交学费、甚至家庭未装电话的不贷,有的把“学习成绩标准”提高到平均75分……并且,贷款手续特别繁琐,最多的要求盖26个章,少的也要盖16个。
他透露,因为各种原因,今秋,去年参与发放贷款的一些银行纷纷撤退,截止到10月底,只贵州师范大学一家与农业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去年以来累计提出贷款申请的1.85万余名学生,已签订贷款合同的仅有7300余人。
周忆江指出,所有上述银行的限制性规定,都不符合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精神。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有关文件,只是提出学生要“学习认真,品德优良”,而并未要求“品学兼优”,后者应该是奖学金的评选标准,与贷款的风险性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
记者得知,为了加大实施、协调力度,贵州省教育厅正上报省政府,将成立省国家助学贷款协调小组及管理办公室,并要求各高校尽快建立相应机构,把助学贷款工作剥离出来,专人专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