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1月18日电(记者王勇)作为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教育助学贷款政策一推出,便受到众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及学生的欢迎,因为这意味着贫家学子们可圆大学之梦。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大失所望。记者近日在广东茂名市采访时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去年推出以来,茂名学院有400多名学生已向该市银行申请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至今仍未有一人拿到贷款。
据茂名学院学生处负责人介绍,该校去年曾与当地有业务关系的建设银行联系,就国家助学贷款事宜基本达成协议,但最后广东省建设银行没有批准。学校也曾经与农行、工行联系过,但他们均表示“这个业务难办”。
国家教育助学贷款为何叫好却难办好?学校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学生贷款金额一般为5000元至2万元,数目不大,而银行方面的工作量却不小;同时助学贷款又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所以银行对这种贷款积极性不高。由于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办法的约束手段不强,商业银行普遍对学生能否如期还贷感到担心,再加上贷款利息低,手续较复杂,成本较高,银行积极性也就不高。
据记者了解,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反应冷淡还有其客观原因。国家虽作出明文规定,银行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呆坏账可以核销,但并非短时间就能核销,而是要去追,追不回要写出报告,得到批准后才能核销,这样一来,一笔钱就要拖好几年;而银行管理越来越严格,行长在任期间出现一定呆坏账就要被撤职,因此大多数银行不敢冒这个风险。
如何保证国家教育助学贷款制度尽快实施,使千万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有关人士呼吁,完善制度为当务之急。广大学生和家长要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消费信贷的观念;施贷方应尽快建立起面向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改革担保机制,完善贷款发放与偿还的操作机制,简化手续,提高运作效率;国家应出台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贷款制度的建立和贷款计划的实施提供保障,使借贷双方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有志上大学深造的学子们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