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杨再敏都要坚持夜自习,直到熄灯前才回到寝室。
17岁的杨再敏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贫困农村,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新生,他十分庆幸“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为他及时解除了后顾之忧,因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我本来心理负担很多,现在能专心学习了。”他说。
杨再敏,侗族,父母务农,父亲因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致残,母亲体弱多病,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靠亲戚朋友接济勉强读完中学,在校期间他品学兼优。对于他而言,每月划到银行卡上的四五百元,让他亲身感受到公正的社会准则———从县到州、再到省,通过三级“公示”,他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娃,理直气壮、令人心服口服地拿到了资助。
和杨再敏一样,在刚刚开始的新学年里,揣着省“文明办”发放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银行卡,走进全国各地53所重点大学的100名贵州受助学子,都是经过层层“公示”、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审核筛选出来的。基本程序为:由受助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学生所在的中学提出推荐意见,学生户口所在地的县级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严格按照资助条件和要求作比较和评议,提出受助学生候选人名单,并在县城及所在学校公示一周以上,期满后,报地级相关部门审核,再公示,最后报省,在省报第三次公示确定。
据了解,除省会贵阳市外,省内其余8个市、州、地的几乎每个县、市、特区、区,都至少有一名受助者,其中,农村学生87人、城镇学生13人,少数民族学生55人,单亲家庭学生18人、孤儿3人,下岗职工或无业家庭学生13人。
贵州省“文明办”负责人介绍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是一项体察民情、凝聚民心的德政工程,因而,该省要将其办成“文明工程”,力求公开、公正、公平,彻底杜绝“暗箱操作”。
早在今年4月,该省就对省内各地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有把握考入重点院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摸底。
有关统计显示,该省受助学生呈现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他们中有党员1人、团员97人,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21人,获全国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者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