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月29日电(记者罗新宇)淡化工作量指标、不以课时量计算津贴,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质量、科研质量与教师、科研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上海的东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打破实施多年的“课时津贴制”,试点探索一种“优劳多得”的新型教师分配制度。
该校校长徐明稚教授谈及改革的初衷说,刚开始的时候,课时津贴解决了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但是现在,它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就是教师多开一门课,多上一节课,多带一名研究生,甚至多批改一次作业都要量化到很具体。有的人,甚至开一次会,都要计算工作量,和课时量挂钩,一些教师由此忽视教学质量,敬业精神也大大下降。其实,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复杂劳动,它与简单劳动不同,是不能计件的,也就无法用简单的课时量来计算。同时,复杂劳动是很难区别的,教师同样上一节课,所得收入一样,但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取得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为此,打破传统的课时津贴分配制度,探索新的教师分配制度已势在必行。
上课没有了工作量的评判,那又如何衡量教师的劳动呢?对此,东华大学建立了两级考核机制,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个人,根据考核的情况对学院和教师进行分配。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教学和科研、投入和产出。通过学生评估来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往学校在给学院拨款时,是不考虑教学质量这一部分的。现在教学质量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直接影响学校拨款的多少。为此,学校将邀请全校各学院院长给每个学院评分,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等。然后根据各学院不同等级给各学院拨发津贴,然后再由学院出台具体办法对教师个人进行考核。
从今年开始,东华大学选择了信息学院和纺织学院两个学院进行试点。目前,试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信息学院教师较少,每个教师都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该院为了激励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多下功夫,淡化了工作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原先的津贴中“切”下一大块,与教学质量挂钩。学院聘请一批退休教授,为教师的授课质量打分;每学期末,再由学生给任课教师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备课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创新、作业批改是否认真、能否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等,学院根据评分情况,将教师的津贴分成不同等级,予以发放。
参与试点的纺织学院是全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很强的教学力量。因此,该院在淡化工作量考核的基础上,利用分配杠杆,重点培养一流学术团队,学院专门拿出一批经费作为团队津贴,规定每位教授必须建立自己的教学、科研团队,带领青年教师结成优秀团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改革,学院根据团队的整体表现发放津贴。
徐明稚校长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取消课时津贴,让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影响到教师的实际收入,最终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一种“优劳多得”的分配制度,从而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而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我上课你给钱的一对一的商品交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