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专升本”为高校扩招悄悄添柴
2002-02-20    记者 黄勇

字体大小:

    以7分之差在高考时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曹薇薇,现在是安徽省一所高职学院的99级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今年暑期毕业。从今年寒假之前,她就开始全力以赴准备今年4月安徽省招生部门特设的“专升本”考试,如果通过选拔,她将能继续在报考的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读上两至三年,拿到梦寐以求的本科学历。

  这一被誉为成才立交桥的政策受到了大量应届高职专科毕业生的欢迎。上学期末招生部门已提前进行了报名摸底,结果显示需求强烈,众多的高职专科生只嫌计划名额太少。

  经过去年的小范围试点,今年安徽省在省属16所本科院校开始全面实施“专升本”招生计划,并将报名条件从“按专业对口报名”进一步放宽到“按相近专业报名”。安徽省今年招收的人数将从去年试点时的600人猛增到2000人。该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是,这一招生规模只是“暂定”,若生源情况良好,还可适当上浮。

  专家们指出,从今年开始,高校扩招比例大幅度下降,从最高时的22%压缩到约5.8%,扩招已开始“降温”,增加的招生计划中,约60%以上也以高职专科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专科院校应届毕业生通过考试选拔继续进本科院校深造的制度,将逐步提高高职专科类院校的吸引力,为今年、包括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扩招增添难得的“热度”。因为,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通过函授、走读所实现的“专升本”相比,全日制的本科毕业文凭在找工作时的分量大不一样。

  实际上,高职专科类院校招生计划的落实情况,已成为眼下衡量扩招是否圆满的重要标志。在全国率先进行春季招生试点的安徽省从去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专升本”计划,该计划一实施立即显示出强大的拉动力,在全国高职类院校尚未走出“寒冷期”的时候,安徽省高职类院校去年的招生量递增了20%,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称赞为“一枝独秀”。

  专家分析,经过连续几年的大扩招,高校总体的扩招空间已变得十分有限,特别是本科招生计划已十分珍贵。再加上校舍、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一些本科院校已对继续扩招持消极态度。但根据国家的“十五”规划,扩招的步伐不能停止,作为可能的、新的增长点的高职专科类院校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招生改革新措施出台的着眼点。

  专家指出,每年本科招生计划不会全部用完,为“专升本”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方便,同时,由于从“专科招生”到“专升本”有一个时间差,有些类似“分期付款”,一时钱不够可以再花时间凑齐,为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科招生计划紧张的情况下从容应对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态势、统筹安排教育资源配置留出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实际上,除了安徽省之外,全国已有许多省份从今年开始推行这一计划。江苏省的一位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虽然今年江苏高校本科扩招比例将有大幅度下降,从19.8%跌至约8%,但是在招生自主权已下放到省里的专科计划上会有所突破,总体招生规模仍将达到创纪录的24万人左右。虽然本科扩招幅度大大降低,但江苏将通过“专升本”的形式扩大本科生队伍。由于江苏省本科院校众多,资源相对充足,人们预计其“专升本”招生规模将超过安徽省。此外,山东、广东、上海等省市也将实施类似的计划。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安徽省高校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 教育部:重点院校停办专升本 计划减至5%
· 安徽推进“两课”教学向纵深扩展
· 安徽春季高考:招生计划超过万人
· 入世带来利好 用人趋于务实
· 考生:春季高考当“练兵”
· 安徽:春季高考呈“内部消化”态势
· 春季高考不是拾遗补阙
· 安徽春季高考报名人数下降 考生轻松应战
· 安徽高校:积极应对第三次春季招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