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到贵州师范大学采访、旁听,曾特意留心教室里的桌面。看着整洁干净的桌面,记者想到前些年在师大还很流行的“课桌文化”,怎么这么快就消失了呢?记者到师大有关部门求证时,意外获得一份该校最近的的调查报告。在对三个不同系的20间教室的调查中,平均每间教室只有3.7张桌子略带“文化气息”。“课桌文化”在贵州师范大学究竟是怎样消失的呢?
抓“样子”,强化文明教育
“学校要像学校的样子,教师要像教师的样子,学生要像学生的样子”。校党委书记蒲芝权如是说。蒲芝权认为,大学生的“样子”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要成为“四有”人才首先要懂得做文明人的基本要求。
为此,师大从“样子”入手,开展了“做文明学子,树文明形象活动”,开展了“告别不文明行为5000学子签名活动”,以及“文明”系列活动,“课桌文化”几乎被这一股文明之风连根拔起。校内的不文明行为逐渐减少。而长期困扰教育的“作弊”问题,现在在师大是人人喊打。由政经系同学自发组织的“杜绝作弊”签名活动场面空前热烈,得到广大师生的响应,而历史系更是成了“共青团无人监考班”。
抓“园子”,优化育人环境
走进贵州师范大学,戴着红袖套的不是那些老大妈,而是些拿着扫把、簸箕的学生。搞好师大的环境卫生是这些同学必修的劳动课。由学生来打扫、监督环境卫生使得“校园是我家,我们都来爱护它”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借助一系列文明活动之后树立起的良好校风,师大共青团组织趁热打铁,又开展了“教室美、寝室美”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寝室文化”、“教室文化”蔚然成风。
“园子”的含义除了指客观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氛围。对此,师大的党委、团委有这样一个共识:对师范生而言,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技能,应该是师范生的必修课、基本功。为此,几年来,贵州师大的学生“十大歌手”、“十大舞星”、“十大笑星”等竞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选拔了一批人才,形成了有利于人才冒尖的环境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合格的师资打下了基础。
抓“台子”,拓展实践舞台
师大门口那一长溜家教接洽点一直是贵阳市的一道风景线。不仅如此,多年来,师大团委还以“文明学子在行动”为主题,组织大学生深入一些重点工程和名优企业,通过“访先进、看成就”,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此同时,让大学生深入贫困乡镇,通过“走边穷、察国情”,让他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目前,贵师大已先后有数以万计的学生投入了社会实践系统工程,学校团委也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