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饭碗”到“争饭碗”,从“等市场”到“找市场”,本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3年来,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反比效应”:在同等规模下,后勤人员减少了14%,服务质量却直线提升。
上海高校后勤成建制地从高校“母体”中剥离后,转为企业化管理,与社会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他们从体制转换入手,搞活机制,逐步占领了餐饮服务、公寓管理、校园建设等市场。作为改革标志性工程的“教育超市”,从无到有,至去年底已拥有61家门店、近500名员工,去年销售额达9220万元;创建的连锁物业管理公司“生乐物业”已拥有20多个物业小区,物业管理总量达100万平方米,还涌现出一批市级、区级的文明小区。
改革将职工推到了市场第一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变了,过去是“要我做”,现在是“我要做”。上海音乐学院邮政通讯部转制前管理乱、差错多、师生怨声载道。转制后,后勤人员的服务态度大大转变,服务日益规范,得到了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后勤改革还打造出一批服务品牌。如复旦医学院后勤服务中心开拓服务的新领域,在幼儿园寄宿部创建“全托园”,凡来参观的中外来宾都直翘拇指;同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的食品品种多、价格低、服务好,赢得了“吃在同济”的美名,去年还走出国门,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等高校生活园区举办“中国饮食文化周”,每天吸引了600多名德国学生前来品尝。
在昨天举行的表彰大会上,一批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文明窗口”和“服务明星”受到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