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困难问题不解决,将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健康发展的致命伤。”在日前举办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会上,甘肃一位代表一语既出,立刻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助学贷款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关系密切。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花钱最多、最“卡脖子”的是大学生公寓建设。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去年和今年两年,全国累计完成新建学生公寓2050万平方米,改造450万平方米,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笔巨资从哪里来?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贷款占了绝大比例。以陕西省为例,在大学生公寓规划建设12亿元的总投资中,由学校后勤实体通过贷款自筹资金9.2亿元,社会投资1.45亿元,合作建设资金1.35亿元。其实,后两项资金大部分也是来自贷款,只不过借贷人是社会和企业。
企业还本付息以及微薄的利润,全部来自于学生的交费。至于学校还贷,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用于基建的经费)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也是源自学生的交费,包括住宿费和学费。尽管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公寓建设都出台了优惠政策,以控制建设成本,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交款困难。
学生的钱收不上来,学校别说还贷、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就连维持学校最基本的工作运转也可能会出问题。据悉,湖北民族学院本学期开学两周后,有67.4%的老生欠费,欠费额达1100万元。欠费的原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贫困学生多,交不起学杂费。湖北民院现有在校生7065人,其中贫困生2270人。据记者掌握的情况,学生欠费并不仅限于一所学校,也并不限于一个省,已成为全国各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
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大助学贷款力度。但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已经两年,贷款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以甘肃省为例,2000年,全省高校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总数为13000多人,而最后拿到贷款的仅为480人,贷款总额为215万元;今年的情况更不乐观,迄今为止,只有3所学校的427名学生拿到了170万元助学贷款。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贷款工作,甘肃省政府去年曾拿出300万元用于学生贷款贴息,但实际上最终只花出去7万元。
分析助学贷款卡壳,银行方面积极性不高是主要原因。银行方面的理由有两条:第一,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贷款回收风险大(今年助学贷款情况尚不如去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下达了学生助学贷款不再需要担保,仅凭录取通知书即可办理的政策,商业银行认为风险更大了);第二,助学贷款信贷成本高——助学贷款额度小、利润小,但却要占用大量人员和时间。
“商业银行不仅要算经济账,也应该算政治账,把解决贫困生就学困难看成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高校校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
一位校长谈到这一问题时很激动:“按照国家政策,学校再难也不能把这些学生推出去,做教师的良心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可学校的问题怎么解决?个人买车、买电器、旅游都可以挺方便地贷款,为什么助学贷款就这么难?!这些学生才是最需要钱的!而且,这些学生都非常珍惜学习机会,都非常刻苦,我相信他们不会欠账不还。”
“从调查研究结果看,尽管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但我国消费信用最好的是个人,个人不按时还贷的比例很小很小。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可以在一个地区指定若干个支行从事助学贷款业务,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信贷成本。”金融专家、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说。
“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如果助学贷款出现呆坏账,可以允许用国家呆账风险金来充抵,减轻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顾虑。”另一位代表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学生网上注册,学生几项基本的个人资料都可以从网上查到。如果欠账不还,可以在网上公布,学生不会冒着影响自己前程的风险而不还贷款。我建议,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可以从学生助学贷款作为切入点。”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邹寿彬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盼望着,助学贷款不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