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时间:4月2日
话题主持人:本报记者姜澎
参加座谈人: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夏科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邵松林,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林冶,上海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胡章萍,上海交大博士生孙强、硕士生周晓曦,同济大学应届高职毕业生林育伟、陆益平,复旦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舒少慧、陈丹。
主持人:今年是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就业高峰,也是高职开始招生的第一批毕业生就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出台了一些新政策。这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标志性的文件。
择业的学生增加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怎样?扩招给就业带来什么问题?《意见》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目前就业难主要不是人才的供求矛盾,而是就业的地区和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拓宽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通过灵活的机制解决人才供求的结构性不平衡,是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意见》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需要整个社会做点什么,今天我们请来三所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和人事局有关负责人,和已经尝过求职的酸甜苦辣或即将求职的大学生,共同探讨一下。
就业市场化的标志
夏科家:这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的《意见》,我理解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大学生就业要进一步走向市场化,而这个《意见》可以说是就业工作市场机制基本建立的一个标志性文件。第二,今年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个高峰,去年全国的毕业生为105万,今年达到145万,明年将达到212万,后年更将达到252万,做好今年的工作可为今后更大批量的毕业生就业做好准备。第三,高校在校生每年以30%到40%的速度在增长,而GDP的增长是7%,扩招和就业是否存在矛盾?实际上,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从总体上来讲还是总量不足,就业形势紧张主要是因为就业存在着地区、结构不平衡的情况,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企业就业,这个《意见》明确了调整结构的方向。
邵松林:今年的就业形势对研究生影响不大,不过研究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今年是8.8万,明年将达到12万,到后年将达到16.2万。这个文件出台后,势必对就业市场化起到促进作用。市场选择将在就业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将促使学校和学生要更加适应市场的形势,使毕业生理智地选择岗位,充分发挥作用。
引导学生到西部就业
邵松林:这个文件提出了一个就业的导向,那就是到中西部地区去,到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去,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今年要到江浙一带中小城市发展的学生很多,因为他们觉得在那里发展的机会很大。今年交大还有两个热门专业的研究生到云南去工作,学校还对他们进行了奖励。所以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不妨到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去看看,或许机会更多。
夏科家:复旦大学对选择西部就业的学生也有奖励措施,但现在文件提出的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就业,还需要政府的鼓励措施来进行引导和“制度刺激”。因为学校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制度的保障,这样到中西部去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去。
胡章萍:现在提出新招聘的公务员到西部去锻炼一两年是正确的,但是究竟怎么做,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配套。据了解,上海市政府也在考虑有关的政策和措施。
邵松林:不过,还是要提醒学生,虽然《意见》中提出学生就业可以推延两年,但应届毕业生还是应当尽快选择合适的岗位就业,否则很可能越拖越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邵松林:还有一个能够拉动就业需求、缓解就业供需矛盾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带动一批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创业势必使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成功创业者都有工作经历或比较丰富的兼职经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000年,交大有7名毕业研究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而2001年19名创业者在毕业时已经创办了9家公司,正筹办的还有6家,虽然创业企业不多,但是他们给其他的学生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比如2000年一名研究生自主创业的公司今年已经又带着近10个岗位回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了。有关部门还是应该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率信息须合理披露
邵松林:《意见》的出台应该说是很及时的,对缓解就业形势很有作用,但对高校来说压力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在具体贯彻落实时,学校会面临很多的具体问题,比如需要学生的保险和社会保障等跟上,就业率统计一个地方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实施办法等,否则学生的利益还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林冶:比如就业率的问题,现在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披露载体。而这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现在各个学校的统计方法、期限不同,真实性和权威性无法体现,也不能给学生在就业上一个正确的指导。
周晓曦(学生):国外高等教育的就业率有很好的透明度,对学生有很明确的引导作用,而国内没有大学就业率排行这一说,即使是民间的也只是评比性的,信息披露不完全。
陈丹(学生):是的,我所在的学院是学校实力最强的专业,但是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很难,我所在的学院就业的学生数目前还是个位数,而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我是从海南来上海读书的,报考时根本不可能先到上海来看一看,到了毕业时才知道找工作难。如果这样的信息能早点披露的话,我想我报考的专业就会和现在不一样了。
“弱势”学生需保护
林冶:由于扩招,就业的学生确实比以前多了,单位挑挑拣拣还是次要的,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在签约时很不严肃,既不签合同,也不给学生什么承诺,就看学生谁耐得住,谁能够坚持下去,谁就被录用了。这对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陆益平(学生):我觉得在找工作的时候心里很没底,从去年底开始找工作,因为求职的人多,所以也不可能对单位很仔细地研究,很多同学在过年前就草草地签掉算了。一些用人单位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只说好,不说坏,一些关键条件我们没有经验也想不到问,而实际情况也跟介绍的有出入,等我们发现时合同都已经签好了。而且因为我们是高职,想考专升本,可是如果等到五六月份,早就过了单位招聘的期限,就会两头不着落。
邵松林:我们也经常接到单位的传真,只说要某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而报酬则是“面议”,而学生不了解单位,又处于求职的地位,不敢跟单位开口,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证,有些学生签约后单位的报酬待遇等承诺又不兑现。
夏科家: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是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因为信息披露不完全。有些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就知情不够,到就业时还是知情不够。如果在求职的时候上当受骗,大都也只能是忍气吞声。我认为,在求职问题上,也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因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实际上很多学生是在没有充分知情的情况下找工作的。有些关系到学生利益的问题,单位不说,学生也无法问,又没有正规的渠道了解信息。政府应该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维护学生的利益,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更加顺畅。
胡章萍:就业市场确实需要清理,有些企业的做法确实很不光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根本无法和一个机构相对抗,只能降低要求,这给一些单位带来了可趁之机,给学生带来伤害。政府应该对此有所规范,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应该承担保护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