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如何培养“国学大师”
2002-04-10    刘海明 阳蓉

字体大小:

  早在1994年,北京大学就开始创办“文史哲综合试验班”。参加该班的学生在本科4年里,将会被作为未来的“国学大师”加以培养,学习文史哲三系所有基础课的内容。因此,该班又被称为“大师班”或“国学班”。但是,绝大多数首届学生毕业后,出国从事与“国学”并不相关的研究,留下继续深造者寥寥无几。此后几届学生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于是,从2001年起,北大停办“国学班”。而时隔不久,武汉大学又在策划开办“国学班”,并于近日正式招收新生。武大办“国学班”的目的,据说是要“培养几个读书种子”(2002.3.28《南方周末》)。

  如武汉大学“国学班”的招生布告所言,开办“国学班”“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史学、经学、小学的基本知识,熟练阅读应用中国古典文献,懂得两门外语,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基本走向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要求是否过高,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仅靠几年有限的学校教育,就能培养出一批“国学大师”,确实需要打几个大大的问号。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曾和几位教授探讨这个问题。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对这种培养“国学大师”的做法表示怀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目前的社会环境看,显然不大具备产生“国学大师”的土壤。“国学大师”能否在教室里培养,恐怕还需要用事实来说话。按说,以北大的学术优势,7年的“国学班”试验,尚不成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培养“国学大师”远非易事。至少,笔者认为,仅靠高校在短时间内挑选一部分学生来培养“国学大师”,显然是一厢情愿。至少,北大实验班的低调结束,就说明了这一点。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学大师”。但是,“国学大师”的产生,除了必要的学校教育外,和社会环境、个人的天赋密不可分。在这方面,学校教育只能作为外部条件而存在。相反,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使孩子从小很难接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如此长时间的教育脱节,使许多青少年得到的“国学”熏陶几近于零。可以说,文化教育的先天“营养不良”,早已将未来的“国学大师”人为地扼杀了。

  此外,高校因学派、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很难接受民间有志于国学研究者的观点,从而也影响了“国学大师”的诞生。事实上,有时候,有希望成为“国学大师”的人,恰恰是学在民间。笔者曾在河南采访过一位农民,他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苦钻文字学,在汉字构造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仅誊写好的手稿就有一米多高,并曾应邀参加过汉字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遗憾的是,他目前仍被排斥在大学的门外。

  这几年,有关“国学”的话题挺热,从呼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到北大、武大的“国学班”,应该说都是在为重振“国学”而努力。这样的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国学”的问题。王梦马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大致就是一个基本功问题,相当于通读一遍十三经加半部百衲本二十四史”。问题在于,是否具备了这样的基本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学大师”,恐怕未必。事实上,要配得上大师称号,还需要在某个领域有独到的建树。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学大师”堪称国宝,而不可能像现在的教授头衔那样“普及”。

  学术研究同样面临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即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国学”研究。以小学方面为例,隋唐的音韵学,宋代的注释经传,清代的训诂学,不仅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且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被后人尊称为“国学”,并成为后人研究的对象。我们的学者所要做的,是如何走创新之路,在多个领域内有所建树,甚至登上一个“制高点”,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性的学术“摩天大楼”,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其实,我们之所以很难再造就出一批季羡林、张岱年、饶宗颐这样的“国学大师”,除了浮躁的学风影响外,是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有一定关系。这恐怕是许多人都意识到的问题,可是它的改变却非一日之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创新教育:我们怎样突出重围
· 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 大学生科研计划:高校培养人才新途径
· 上海金融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诞生
· 济南一小学将《国学》列入正式课程
· 吉林农大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什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