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帮助学生就业,却没想到连自己也给搭进去了!”北京某理工大学物理系的小刘老师这几天有点烦。他是毕业班的班主任,看到自己的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决定亲自前往招聘现场,帮助他们找找就业窍门。
小刘老师扮成学生模样,给自己做个自荐表,参加了多场招聘会,收到了不少笔试和面试的通知。为了获得更多的经验,他还前往一些用人单位毛遂自荐。小刘老师自豪地说,最“经典”的一次,是他带领班上的学生一起去应聘,他在前面过关斩将,甘当学生们的铺路石。
在一所学校的笔试中,学物理专业的小刘老师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做完了所有的题目,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通知参加面试。面试那天,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把自己好好地打扮了一番,第一个走进面试办公室。他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记下了面试的问题。在招聘单位问到有关学生管理的问题时,小刘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了很多有效的管理方法,令对方瞠目结舌:“这么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不要,我们还要谁呢?”小刘老师一走出办公室,就将面试“机密”全部透露给了排在他后面的学生。
小刘老师说:“我一共去了5家单位,学会了很多应聘技巧,回来就讲给学生们听,不少人表示还有点儿用。现在每天还有单位打电话找我,有点烦。”
如今,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白热化,已激发出一批“小刘老师”。
某大学医学院护理系的周老师,隐瞒身份到北京仁爱医院参加应聘。笔试中,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周老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让院领导刮目相看。与众不同的是,面试时,周老师反客为主,向医院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当医院通知她来参加试用时,又被她拒绝。百般追问下,周老师才袒露,此举是为了体验招聘单位的招聘程序,特别是在专业知识上的考核,让学生们在面试时有的放矢。她表示,自己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帮助不少经验不足的学生面试成功。
有些老师更是煞费苦心,除了参加招聘单位的层层考试外,还事先对招聘单位的工作环境、待遇等进行方方面面的“考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老师们纷纷出动,加入竞争的行列,名为应聘,实为探风。理由只有一个:就业形势严峻,为师者不能袖手旁观,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觉得这样做对学生有好处,有些同学4年没有走出过校门,交际能力有限,找工作过程中,输的往往不是实力,而是技巧。”一位老师这样解释自己的行动。
对于老师们的“呕心沥血”,学生们却有自己的看法。一位姓王的大学生说:“老师的应聘经历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如果大家都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反而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北京广播学院一位女同学则表示不能接受老师的这般“热情”:“面试最主要的是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寻常’,如果只需按老师回来讲的经验去做,那么大家就不用去面试了,只要人人都去听老师的讲课就可以了。”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位同学则说,她很支持那些帮助学生们去面试的老师,很感谢他们。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樊钉老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老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但老师的方法有时候也会束缚学生面试时的创造力。
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负责老师表示,老师参加招聘会,给学生提供经验,对学生的确有指导作用,但面试更多的还是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不是老师能帮助解决的了,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有一段找工作的经历,可以使学生们在走出校园之前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老师对他们不能太溺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