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心理状况。
小高是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自从入学以来,同学很少发现他与别人在一起,更奇怪的是他们几乎不见小高上洗手间。正当同学们迷惑不解时,宿舍管理员发现了小高的秘密。原来小高患有严重的自闭症,上洗手间总是找没有人的时候去。为此他常常到处窜,寻找无人的洗手间。
目前在大学生中,像小高这样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群不在少数。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自闭、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
但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严重滞后,还有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道;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但却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进行心理咨询。多数人以为只有强烈的精神病表现才算是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对一些心理问题和现象不予承认与正视。伤熊事件使许多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们不由自主地要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到底怎么了,大学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咨询状况开展又如何呢?
笔者走访了南京和芜湖的几所大学,发现情况令人担忧。
首先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严重不足。在笔者走访的几所高校里,只有两所师范院校因为自身特点,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但却未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而其他几所高校连普通心理学的课都未开设。在南京一所著名高校,笔者发现有的大学生手中有一本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但学生反映学校未开设此课,后经调查才得知该校开了选修课,但选修的人极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那么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又如何呢?从笔者走访的情况看,也不容乐观。
首先是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有的高校虽然有机构,但只看到心理咨询机构的牌子,却很难找到心理咨询老师和医生。有的则干脆将心理咨询的牌子挂在诸如团委等机构门口,充充门面。
其次是从业人员不规范。在笔者走访的学校中,只有一家高校因为有心理学系,所以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多为科班出身。而其他几所学校的从业人员,多为专职辅导员、团委干部。即使是专职人员,也多为半路出家的,通过自学或到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培训班接受培训而来。
那么社会上或一些高校所举办的培训班质量又怎样呢?笔者为此做了专门调查。发现一些培训班宣称,经过本班培训,一个月即可速成,就发心理咨询师证书。由此可见那些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素质又如何了。
一方面是大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另一方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发展滞后,这本已是尴尬不已了。然而更让人忧心的是,有的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问题(有的是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有的则是自己未察觉),也不去或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找心理医生。即使有的大学生鼓足了勇气去寻求心理帮助,也多是通过不见面的方式———打电话进行心理咨询或上网咨询。
笔者对南京某综合重点大学的心理咨询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到该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的求助者70%是通过电话进行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为何非常少,他们又为何不愿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呢?据笔者调查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
首先是人们的偏见所致。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一旦去找心理医生,如被发现,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要么是人们离他而去,要么是受到身边人的歧视。因此,大多数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宁愿忍受心理疾病的煎熬,也不愿去找心理医生。有的虽希望寻求心理帮助,也多借助于电话或网络,而不愿面对面地去咨询。其次是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有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而大多数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大学生,则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类于心情不好、一时的不快和冲动等等,根本未将这些与心理不健康联系起来。(作者系心理学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