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和必要条件;建设一批研究型计算机院系,是响应国家“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号召的一种具体实践。
来自全国90多所高校的150位计算机系主任提出,在部分院校抓紧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院系,在教学、科研实践的结构调整上进行积极探索,是在现实条件下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发展上新台阶的有力杠杆,将给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生机。
何为“高水平研究型院系”
“创建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院系”是此次论坛的主题,到底什么是高水平研究型院系?许多计算机系主任提出:研究型,这个概念有层次和水平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类型问题,需要的是结构性的规范。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李晓明认为,未来的高校院系发展空间和方式将会不断拓展,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以不同类型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或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研究型院系,或是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型院系;此外,还有一些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教学研究综合型院系。复旦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主任顾宁特别强调,创建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院系,是为了提高、促进高校计算机系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使其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这符合时代的精神,符合国家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的计算机系主任说,建设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院系,这样的努力早在三四年前,一些高校就已经开始了探索与实践。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到现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走到今天,是到了该认真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有责任必须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这是机遇,更是挑战,计算机院系应积极投身于此,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参会的主任们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院系,以创新型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为国家信息化的建设服务。
顾宁认为,在服务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院系应走得更快一些。他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主任的认同。
与会者提出,我国计算机院系发展速度很快,但科研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目前只有少数计算机院系的总体研究水平相对较高,而大多数院系仍停留在维持教学这个层面上,有的则只注重短期效益而开展大量的应用型项目或搞培训,忽视了自身肩负的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等使命。
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统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改革的要求,此次论坛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计算机院系,就是希望一部分学校的改革步伐能够更快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在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更多的尝试,当探索的先行者,带动我国的计算机院系整体水平的提升。
抓住关键向前进
人才培养和体制创新,几乎是每位接受采访的主任都要提及的。
在教育部近几年的扩招中,计算机专业是各校扩招的重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学生增多了,但许多主任仍感叹,目前最缺的还是创新型人才。
建设研究型院系,还是要以人才培养为主。李晓明认为,一个成功的研究型计算机院系,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如北大计算机系的大三学生就可自愿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熟悉了研究工作,更培养和挖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这也就是研究型院系与一般教学型院系的重要区别。
对此,东南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邓建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在积极开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院系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由于过分强调研究型而忽视了个体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便是全国一流的大学,其学生中也有不适合搞科学研究的;而在一些不怎么知名的大学中,也会有一些学生能够在科研中做出不错的成绩。在任何大学,这两类学生都是存在的,只是在数量和比例上有差别。因此,条件好的研究型院系不应由于过分重视研究性而忽视了对那些不适合于搞科研工作的学生的个性培养;而那些所谓教学型院系,也应重视对那些有研究发展前途的学生加以引导,以使他们走上科研的成功之路。
一些主任对此观点表示了认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院系不要一拥而上,不要搞“一刀切”,要针对院系自身条件和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办出自己的特色。科研与教学是工作中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过分强调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适的。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院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师资是关键。邓建国指出,目前在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师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学者人数很少,也未形成科学的研发梯队,培养、吸引和汇集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不仅制约了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在论坛上,许多主任说自己经常感到头痛:优秀教师,要么留不住,要么就吸引不进来;而又没有一个适当的机制,对不适应研究型院系建设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
“血液流通不畅啊。”李晓明一个恰当的比方,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今后几年,开展研究型院系建设,面临的最大难关可能是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顾宁说,“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具备科学素养的教师队伍,是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的。”
“引进与培养应并重。”与会者建议,引进具有潜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加以培养,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学校应为这些年轻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使他们快速、健康地成长。
目前,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哈工大等许多高校的计算机院系,都在考虑如何通过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走向更高水准,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是重要内容。
手里握着这份蕴涵着无限希望的倡议书,与会的主任们为今后的发展定下了目标:高水平研究型院系应积极通过结构的调整、环境的改善、机制的创新,把知识信息、科研成果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机整合起来,融入到国家建设中。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提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院系,除了靠自身的艰苦努力,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