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报纸和杂志,拿大学生说事的报道不在少数。而且,每过一段时间,总能在舆论上形成一种对大学生进行声讨的热点问题。比如大学生伤熊事件、大学生父母陪读问题、女大学生当三陪的问题等。笔者并不反对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但问题是弄清探讨的目的和范围。要不然,对大学生的误读还将继续下去。近些日子,媒体又围绕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了大量的报道,其中,对毕业生实际就业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太少。大多数报道流于形式,多是些老生常谈。
笔者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此深感困惑。媒体无一例外在宣扬今年大学生毕业形势多么严重,这是事实。因为2003年,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将要毕业,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30%,而社会需求则增长缓慢。但是,大部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实的时,很少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些真正的指导性意见,总是在重复一些“要降低期望值,端正心态,找准定位”等等的老话。另一小部分媒体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一些反常现象津津乐道,比如对某女生拍低胸照进行应聘大肆报道等。这除了增加一些无聊的谈资之外,有什么现实意义?再有,那些宣传某些单位“不要某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某某单位对学生干部免谈”之类的报道,除了对大学生起到说不清好坏的影响外,有什么指导性或建设性?
媒体大概都对这样的传播规律深谙于心:媒介对某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同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笔者看来,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反映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新闻报道的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当手握主动权的单位说,我要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恐怕没有那个毕业生不在自荐书上填写能证明自己实践能力的文字。有人对大学生自荐书上填写的内容产生疑问是正常的,但据此说大学生在造假,则是不了解大学内部的情况所致。比如,有人对一个学校毕业生中有大量学生干部产生怀疑,说这些人在造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话。因为现在大学里的学生干部确实多如牛毛。
所以,媒体在报道一些新闻时,该多考虑一下新闻背后的东西。事实自然是第一要义,但除此之外,还要想想一个事实具有多大的代表性,想一想,你的事实究竟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媒体有报道新闻的自由,但在自由之外,还肩负社会责任。在对大学生就业之类的热点进行报道时,我希望媒体多想想自己的责任,别总说些无关痛痒的陈词滥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