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寒冬,但在2003年大专毕业生中,却是“热潮”逐浪高。越来越多的学子加入求职大军,奔波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加那里举行的“双选”会、招聘会。
记者在某省城的一个火车站,遇到了一拨应届毕业生,他们要去参加京城的一个人才交流会。据他们说,同学中有的干脆在京城“扎”下来了,以静观“行情”。
另据了解,有不少学生已赶往上海、深圳等地应聘。他们说,明年大学毕业生增加比较多,动作慢了要被动,再说大家都出去跑,自己不出去跑,怕是好事永远摊不到自己头上。
学生自主择业,学校和政府竭力提供各式各样的人才大集,但这当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是招聘会上,人流熙攘,特别是名气大的单位、热门行业,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忙着维持秩序、招呼人们填表,根本没有与学生交谈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到头来,学子们千里迢迢跑去,只是交了一份个人的“求职表”。他们感到有失公平不说,自信心也大受挫折。
二是招聘会在各地竞相举办,没有统一的信息发布。学生们往往像无头苍蝇,只要听了消息,就急匆匆赶去碰运气。不用说,这吃、住、行,一切费用自理,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三是招聘会的时间越来越提前,今年不少地方的招聘会距学生毕业还有一个半学期就“开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有的还要去参加实习、实践,或写毕业论文。可是,面对自己的这一人生抉择,他们谁能“稳”得下来?频频出去找工作,最后落下个“未了学业终未了”。
因此,一些业内人士提出:招聘会的模式该变一变了。
变样之后的招聘会,应该是更方便、更简捷、更公平、更周到。
据悉,南方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今年12月份将分别举办金融、电力、交通、建筑、电信、药监系统等专业供需见面会。为避免盲目“赶场”,他们还向用人单位要求的高校或专业发放门票,以提高“命中率”。有的学校还大力展开“网上求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