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计算机、法律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再抢手,哲学、物理、考古等所谓“冷门专业”的学生就更被“另眼看待”了。或因职位数量较少,或因专业面过于狭窄,或因社会对这些专业的偏见,“冷门专业”的学生求职确为不易。专家认为,“冷门专业”学生不应该怨天尤人,而是要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做到“自己找婆家”。
首先要树立用“素质”找出路的观念。华东理工大学就业指导办公室徐老师认为,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注重个人的综合能力,比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他说:“冷门专业学生尤其要学会与人沟通。比如,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提出有专业限制时,你可以趁招聘者闲暇时,与之沟通,展示自己的特长。比如你是物理专业的学生,但用人单位看了你发表的很多文章,认为你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则可聘用你从事相关文字工作,所以冷门专业学生更要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华东理工大学2001年社会学系毕业生刘祥,在考研前一天来到上海某知名企业参加笔试,轻而易举地通过三轮面试被人事部培训中心录用。当同学们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他已经上班了。说到经验,他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他以前的实习经历也向用人单位证明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比如他在校时担任了学校勤工俭学办公室的负责人。刘祥说:“在面试时,如果你能真实地传达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卖弄自己的才华和经历,则会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其次要横向拓宽专业领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吴遵民副教授认为,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本科教育只是现代企业的起码要求,大学生在求职时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专业,而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大学生要对本专业的相关边缘领域做一个调查,比如考古专业相对来说有些冷门,但可以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研究等部门就职。当然,学生只有相当熟悉自己的领域,才可能在相关领域有发展前景,把冷门变成热门。
同时,学生要调整好就业心态,择行业而不择岗位。如果要在一个大公司你不喜欢的岗位和一个小公司你爱好的岗位之间做选择,专家建议最好选择后者。因为现在结构调整意味着就业不是一辈子的事,流动机率频繁,如果自己喜欢某个行业,不妨从这个行业的某个小公司做起。而在大公司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日后若想换一个行业,则以前的工作只能是“经历”而不是“经验”,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非常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