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1999年,武汉市发布文件,决定从2000年起,在3年时间里,由市政府拿出200万元,资助在武汉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4批共105人。受助博士主要从事科研开发工作,每人每月能得到1000元—2000元资助。
3年时间过去了,武汉市105名受助博士怎么样了?记者为此进行了回访。
受助105人5人离开
元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汉口黄孝河路的武汉市人事局。该局分管此事的副局长陈春逢随手拿出一份清单,对记者说:“到目前为止,只有5名受助博士离开了武汉,前往上海。另外有4名受助博士离开原单位,在武汉其他单位就职。这离开的5人中又有2名是在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一名是在大学工作,众所周知,这三类单位的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只有2人是从国有企业离开的。人往高处走,受助博士的离开应该与武汉的人才环境没有关系。”
元月7日上午,记者又来到武钢调查。据武钢人力资源处李永年科长提供的资料表明:武钢受资助的博士已达16人,目前在读的和非受助的博士已达81个。其中共有3名受助博士已离开武钢,但只有一名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其余2名,一名已调往武汉科技大学教书,但仍与武钢进行项目合作;一名已应聘到武汉市第五医院当常务副院长。
据李科长介绍,武钢很重视博士,专门修建了博士门栋,凡是到武钢工作的博士,都有三室一厅的住房;博士申请的科研课题,通过论证,只要与武钢的产品生产有关,可以无条件地提供科研经费,最多可达百万元;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效益的可提成总利润的1%—5%;此外每年还有2000万奖励基金,重奖有突出贡献者。
据了解,在武汉市国有企业中工作的博士工资较低,月均收入1500元左右,大学与研究院属企业月均收入6000元左右,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月均收入8000—20000元,有的IT企业年底薪可达20—25万元左右。
因此,受助博士对政府给予的每月1000元—2000元的资助看法也不太一样。在国有企业中工作的博士对政府资助看成生活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资助金额甚至超过了工资收入,资助对稳定博士在国有企业中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在IT行业民营企业中工作的博士来说,他们更多的认为资助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尊重。博士们都认为,政府的资助,是鼓励,也是一种责任和压力。
“受助博士”名利双收
据调查统计,有80%的博士从事企业的研发工作,有20%左右逐步向管理工作转变。其中有80%的博士都担任企业的中层领导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少数博士还担任了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相当一部分博士担任企业科研开发部门的负责人,成为所在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两年来,这些博士已经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更可贵的是,这些科研成果很多已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到1.4亿元左右。
区铁博士,就职武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艺所。他研究的项目《超深冲用钢高纯化精炼技术研究》,这一产品在武钢首先获得钢中5项杂质元素总含量122.4PPM的效果。区铁博士2001年完成军工任务1万吨,产值达到7000万元。武钢技术中心的另一位博士蒋杨虎研究“热送热装连坯热管理技术”项目降低氧化烧损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试验期就创经济效益2170.8万元,2001年创产值1.6亿元。
烽火通信公司的余建国博士组织完成了“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预计达到经济效益100亿元,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华工科技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黄培博士研制开发的“CAD”被列入“十五”国家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MIS/ERP系统”已广泛运用,为企业创产值2000万元,并获河南省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武汉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科研所徐建祥博士,2001年研究的项目《猪用多产素的研制与开发》,经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出的猪用多产素能使母猪产仔数提高1头以上,最高达2头。在试验场中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受助博士”离去很正常
武汉是一个人才产出地。湖北省普通全日制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三位。这其中有很多人就是博士研究生,如果全部留在武汉工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武汉市人事局流动调配处处长王星认为,“助博工程”主要是要造成一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氛围。钱不多,但是表明了政府的一种态度。陈春逢副局长也认为,良好的人才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必须有一套完善可行的竞争激励机制,这一点在高层次人才中尤其重要。武汉市的“助博工程”正是这种政策的实例。
一位猎头公司的老板对记者说:我就是专门将武汉博士“贩”往外地的。武汉盛产博士嘛!
一位人才学者也说:“就是受资助的博士,也是应该可以离开的,不能说每月得到政府2000元就只能呆在一个单位!如果是这样,博士们谁敢再领这种资助呢?”
人才应该像血液,不断流动才有生命力。也许,武汉受助博士的自由离去,本身说明武汉的人才环境是自由的,甚至是可爱的。也许这正是武汉“助博工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