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5月,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结合 21世纪初期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际,为进一步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并参照国际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以下简称高校扩招)的重大决策。
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整个扩招工作进展平稳、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四年来全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等教育的宏观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成人、电大,远程教育等)共招生 620万人,比 1998年增加了 3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生达 1600万人,比 1998年增加约 82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由 1998年的 108万人增加到 320万人,在校生由 1998年的 341万人增加到 900多万人。同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学人数也分别由 1998年的 7万和 20万,增加到 2002年的 20万和 50万。
高等教育升学录取率和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 2002年全国普通高考录取率超过 59%,比 1998年的 36%提高了 2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到 2002年已由 1998年的 9.8%上升到 15%。我国的高等教育首次初步跨入了国际公认的所谓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宏观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开始得到历史性的扭转。
有力地推动了高教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人事与分配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收费制度等各项重大改革均加快了步伐并不断深化,有的已实现了重大突破。
高校的办学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20世纪 90年代以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仅 2000人左右,后来逐步上升到 3000多人,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到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校均规模已达 6700人,比 1998年的 3335人翻了一番。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得到了充分利用。教师的工作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生师比已经提高到 19∶1,比 1998年的 11∶1提高了 60%以上。
促进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提高了我国总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准备。同时,扩招还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对社会长期形成的“供求”矛盾,大大加宽了通向高等教育的“独木桥”,有利于大学以下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
拉动了社会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了解,储钱供子女上大学,已成为我国现在社会上的三大消费之一。目前,一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平均年消费在万元左右,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在学学生的平均年消费也约为 5000元。据此测算, 2002年 1600万各类在校学生年消费总额可达 1250亿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拉动了社会消费。高校扩招对学生食堂、公寓以及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各类设施所形成的旺盛需求,带动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学生公寓建设为例,三年来即拉动社会资金投入 330亿元。高校扩招还推动了建筑业、餐饮业、金融业、文化用品制造、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和严峻。今后一个时期在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一、办学指导思想需进一步端正。一些地方存在着盲目追求发展目标的现象。有些地方,不尊重教育规律,忽视客观条件,发展目标定位过高。过分追求数量的发展,或只讲发展,不讲投入,轻视改革,忽略管理。少数高校,不能因校而宜,规模膨胀过快,办学条件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
二、经费投入严重滞后,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 1999年以来,尽管各地、各高校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在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还远远跟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到 2002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比 1998年要净增约 560万人,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占地、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测算,每增一生需投入 4.5万元左右。这样仅基本建设就需投入 2500多亿元。而同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此方面的投入(含社会投入),仅占所需投入的一半。由于条件改善速度滞后,加上历史欠账积累,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仅教学、行政用房缺口就达 6000多万平方米。实事求是地讲,这几年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一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二靠收费,三靠学校挖潜完成的。
三、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虽然这些年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比较落后。几年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办学条件全面趋紧。对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试验、研究及其他配套设施全面紧张,不敷需要。教师队伍除了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亟待提高外,教师的数量也急需增加。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 19∶1,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 14∶1的标准测算,专任教师缺口达 22万。同时,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也十分突出。公共基础课如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师普遍短缺。一些新设置专业的授课教师更为缺乏。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 31%左右,其中本科院校约为 40%。一些新设置或升格的院校,在此方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
四、有些地方、有些高校的改革进展缓慢,影响了发展。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突破,主要归功于各项相关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但目前各地、各高校之间改革进展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平衡的,认识上也有差异。一些地方和高校对相关重大改革推动不力,进展缓慢。在办学模式、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实践不够,影响了今后的长远发展。
五、管理工作薄弱,违规办学现象有所抬头。乱办学、乱发文凭、乱收费的问题不断发生,必须认真纠正解决。
六、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加大,困难增多。此外,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