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统计依据主要是毕业生的就业协议和派遣证,但实际上有大约50%已就业的毕业生并没有被纳入官方统计。记者就此采访了首都部分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他们表示,现有的统计方法的确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就业率”这个提法本身也是不够准确的。所谓“隐性就业”,即实际已经就业但未被纳入官方统计,这种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这部分学生比例并不高。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认为,“就业率”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因为一般学生毕业后除了到某一用人单位就业外,还有继续深造、出国留学以及自主创业等多种选择,因此,把它叫做“毕业去向落实率”或许更准确些。即便是在选择就业的这部分毕业生里面,没有拿到派遣证或就业协议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比如今年北大有12名学生被通用电气录用,但由于没有争取到北京户口,学校也无法向学生发放派遣证。还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要派遣证,而学校在统计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也存在一定困难,一旦离校,主动汇报的极少。
高校的“隐性就业率”到底在一个什么样水平呢?北方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陈峰介绍说,交大的这部分学生比例大概占到毕业生总数的5%到10%;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全海提供的数据是10%到20%;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侯慧君处长给出的比例也是在5%左右。
所有被访的高校就业方面负责人都一致认为,在统计大学生就业率时应当将这部分学生归纳进去,因为它才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真实全面的反映,尽管存在相当的难度。当初出台按照就业协议和派遣证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高校在这一问题上出现虚假成分,但现在无论是就业模式还是就业观念已经在发生转变,因此,不拘泥于硬指标更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