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新专业:多年磨一剑?临时拼凑应景而生?
2003-07-23    晏扬

字体大小:

  从今年9月起,广东高校将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学科门类调整和专业设置,广东省教育厅把专业设置自主权交给各高校的同时,强调高校新增学科门类和专业,必须有相应的专业体系作依托,不能不顾条件地盲目申报、一哄而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获得专业设置自主权,调整或增设学科和专业骤然形成一股热潮。有资料显示,今年我国各高校新增专业多达300多种,涉及600多所高等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80%左右。

  高校适时调整和增加专业设置,本来是正常的、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全国80%的高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增加300多种新专业,还是不免让人感到疑惑:哪来的这么多新专业?这些新专业是多年磨一剑的产物,还是临时拼凑应景而生?

  一般来讲,新增一个专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解决好师资问题,须有几名资深教授做学科带头人,有多位骨干教师组成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有相当系统的专业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应该建立在多年的专业研究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且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成果;再次要有相当完备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这对于理工科专业尤为重要。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就很难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另外,增设专业必须是有一定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需多方论证后方可正式挂牌招生;否则,盲目增设一些和社会需求脱节又没有发展前途的废旧专业,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也免不了误人子弟。

  而目前很多高校新增专业的实际情况却是,所谓“金融工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与管理”、“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极为时髦的专业名称,却不过是旧专业换上新包装,用“新瓶”装“旧酒”罢了。譬如地理专业门庭冷落,就把专业名称改成“地理环境管理和沿江经济开发”;心理学看上去理论性太强、太枯燥,就改名为“应用心理学”;哲学属冷门专业,就新增一门专业叫“应用哲学与领导宏观决策”,等等。教师还是原来的那几位老师,教材还是原来的旧教材,课程设置也还是原来的老一套。这些所谓的新增专业,有的挂羊头卖狗肉,有的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言。

  还有一些原本很有特色的专业院校也不考虑自身能力而增设超出其专业范围的热门专业,农业院校开设传播学专业、语言院校开设金融学专业、医学院校开设国际经贸专业、师范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之类的现象,比比皆是,恨不得将所有热门专业都“纳入怀中”。这不免让人怀疑,这些院校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吗?他们能否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盲目增设新学科、新专业,是一些高校“好大喜功”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必然会带来教育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高校设置新专业一定要十分慎重,有条件的设,没条件的就不设,待条件具备了再设也不迟。一所大学的根本,在于教育质量,而不是办学规模。与其自不量力地盲目增设新专业,不如集中精力打造几个品牌学科、品牌专业。全国有那么多高等院校,并非每个学校都需要办得“大”而“全”,也不可能都办得“大”而“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复旦5年筑文理大平台
· 陕西:大学生不得随意转学转专业
· 陕西:高校实施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制
· 换个大学读——透视大学插班生
· 转系:先入大学后“跳槽”?
· 大学生转系别跟风
· 哈工程大学优秀生可转专业
· 天津高校:转专业 不让高考定终身
· 郑大:一年级成绩好可任选专业
· 武汉大学明年新增4个本科专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