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谈高教“质量工程”
2003-08-08    

字体大小:

——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

唐景莉 温小乐

  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一段时间以来备受关注。这是继2001年提出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一系列的措施和意见之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根据“质量工程”的要求,我国高校将进一步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进教授上讲台,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标准、手段和考试方法,推进制度创新,改革教学评估工作,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

  问:为什么要实施“质量工程”?它跟高校扩招带来的优质资源的不足有无关系?

  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教学质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非常重视,亲自提出抓“质量工程”。

  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着一个新形势,1998年以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高等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从1998年的300万增加到2002年的900万,但是高等教育的师资却几乎没有增加或增幅不大,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硬件环境上的投入仅为所需投资的50%,据有关部门统计,缺口至少为500亿元,并没有达到实际要求。在学生急剧增加而师资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一种挖潜式的、最大限度利用原有资源的一种扩招,这就势必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想新的措施,采取新的办法,进一步采取新的手段开创新局面,使得优秀的资源得到共享,才能解决这样一个大量的学生的需求和比较少的教师资源之间的矛盾。比如说,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新形势下的要求。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人才竞争的全面国际化,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更高质量的新一代大学生。

  问:“质量工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整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体系的改变以及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质量问题。结合当前情况,高校质量工程将分批启动,先批主要启动四件事情:(1)教学名师奖。国家将在今年9月表彰100名在教学、科研,特别是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授、名教授。(2)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在未来5年内有1500门精品课,教案上网,形成真正的优质资源,使广大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精品课的建设不仅仅是教案的改革,还包括队伍、实验的建设机制的建设,包括教材的建设,等等。(3)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怎么样突破大学生英语听说的瓶颈,学会使用英语,提高英语的综合使用能力,使其成为一门运用自如的工具。(4)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评估是一个指挥棒,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往哪个方面走,通过建立规范的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指标去影响学校,这同时也是政府职能改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您提出的新的“质量观”大家很感兴趣,能否跟我们谈一谈?

  答:大学生的“质量观”经历了时代的变化。长久以来,学生的质量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分数高的学生自然是好学生,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及学习已经有的知识方面,直到现在仍是大多数学校及老师的主要观点。知识的掌握应该是衡量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质量的全部,质量更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素质,主要是公共基本道德素质和能力方面,当然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不能离开知识谈能力,也不能离开能力谈知识。强调知识的掌握应用,通过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整理、抽象并进行创造,在积累的基础上爆发。

  在公共道德素质上,要求最基本的东西,怎么做人,诚信,提倡团队精神,在这些方面,以往强调不够。此外,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三种能力。

  一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学习现有领域的知识以后,怎样把知识融合起来,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根据方法用实践来验证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实践找出在推广应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进一步地推广应用发展。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找出问题、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得到工业化的应用,这是一个创业的过程。这是当今时代大学生适应国际竞争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二是交流能力。无论是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或者是运用能力,都需要交流来实现,怎样把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懂的地方去与别人沟通清楚,表达出来就是交流能力的体现。交流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辅助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语言上没有障碍,要通过长期的语言学习、积累,要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要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做到知己知彼。

  三是协作能力。与交流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当今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作用,搞好公共关系,更好地协调、协作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人际网络的重要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基本知识的掌握,怎样把知识用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高校大幅扩招的情况下,中央及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当今大学生的质量稳步提高,表现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和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当然,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仍需加强,比如公共道德水平仍有待提高,最终减少乃至杜绝考试作弊、浪费粮食等现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社会,提倡终身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像海绵一样只一味地吸收而不释放,受教育的动力是要为社会作贡献,正如党的教育方针所强调的那样,“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工程”引发了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到底应该向什么方向转变?

  答:新的质量观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规律也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上,中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西方的高等教育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宗教信仰,属于上层建筑的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无关。工业革命后,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由以教学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教学、科研为主,并加以广泛应用。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有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网、实验室的计算机模拟仿真,使信息的采集、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改变。

  新的质量观对老师、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是国家战略竞争的核心,是宝贵的资源。因此,教育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的中心。由于社会需求不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层次化的问题。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网络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肯定是有差异的。学生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在公共道德上的要求一样,而在知识能力上的要求不一样,具体就体现在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上。

  “质量工程”具体的操作为打破教学、管理的传统模式,淡化专业之间的差距,使课程设置更为柔性化,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发展;教学上要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改变单一的中文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英语、双语教学;进一步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根本核心是教授上讲台,教授上好课。可以说,实施“质量工程”,教授是主体,信息化是手段,素质教育是基础。总之,建设“质量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在校学生的质量。我们将实施“质量工程”与“新世纪教改工程”等项目结合起来,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 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出
· 教育部紧急动员高校严防“非典”
·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
· 教育部推迟硕士复试时间等确保师生健康
· 教育部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谈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
·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详解今年就业情况
· 教育部推进“三个代表”“三进”侧记
· 教育部:中西部地区“一省重点支持一所大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